谢静
摘 要: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父母们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致使孩子们尝不到被拒絕、被阻止的滋味,这样的一群孩子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时就会产生不适应。当自己不顺心时,某些幼儿会采用攻击性行为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幼儿中间普遍存在,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造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 小班幼儿 攻击性行为 形成原因 矫治方法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在幼儿园里观察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在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攻击作为幼儿身上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危害。这样长此以往,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小朋友哄抢玩具,推挤别人,甚至故意抓伤小伙伴。如:自由活动时,小吉为了不让小朋友乱扔玩具,将小朋友的胳膊抓伤;玩积木时,两个小朋友为了几个小雪花片大打出手,其实篮子里的雪花片还有很多;为了一本小画书,两个小朋友吵得不可开交……这种现象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身上更突出。
面对幼儿的各种攻击性行为,某些教师经常采取惩罚和批评的方式。如:自由活动时,一小朋友将带有牙印的小手举到老师面前委屈地告状:“××小朋友咬我,他不让我玩小汽车。”老师就生气地说:“××,为什么咬人?还不快说对不起!”这样显然是不行的。惩罚和批评虽然能暂时制止幼儿的攻击行为,但是强迫幼儿简单地说“对不起”,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深远。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不稳定
小孩子有一定的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表现过于强烈,且引导不利,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出现攻击性行为。因为孩子年龄越小,情绪不稳表现得明显,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变得混乱极了。
小班幼儿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像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如:不高兴就哭,愤怒就瞪眼跺脚,攻击身边的人。
2.模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向他人学习的结果,是通过社会化和文化适应及观察学习的结果。
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幼儿喜欢模仿,父母的性格、与人处事的态度等直接影响他们。他们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在相似的情况下,就会像过去见过的一样,采取攻击行为。当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默认”(正强化)时,他便从攻击行为中得到“好处”,从而在今后反复它。例如:孩子在与别人争抢玩具时,采取攻击性行为获得了玩具,成人不理睬或默认,孩子以后就会更多地采取类似的攻击行为。
小班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如果成人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对于正处在以模仿为主要学习手段的小班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将增加幼儿的攻击行为。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
幼儿一生中,玩伴是不可缺少的,玩伴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影响。孩子之间在一起相处时,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模仿、打闹、抢夺等情况,幼儿在相处时,当发现有的幼儿通过打人、抢夺等方式达到目的时,其他幼儿就会模仿,用同样的方式达到更多的目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5%的幼儿想玩同伴新颖的玩具时,会通过哭闹、打人等方法达到目的,还有35%的幼儿会嚷着家长也要买,20%的幼儿会想想办法一起玩,可见幼儿之间相处有利也有弊。很多小班幼儿入园前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影响,本来能友好地与伙伴相处,但入园后,由于同伴的接触,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受一些攻击性幼儿的影响或自身需要,学会咬人、打人。这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同伴的一些不良行为,不加分辨地模仿,这就看教师及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3.放纵
放纵孩子,过于放纵就会形成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他们唯我独尊,一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甚至殴打大人,而大人的忍让、放纵则使孩子学会不断地任性和具有攻击性。心理学家多拉德提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过于专制会导致儿童严重的挫折感,并引发攻击性行为。如: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时,父母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宝宝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宝宝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能奏效,小孩不会哭泣,因为注意力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认为什么都是别人不对,不是自己不对。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他的攻击性行为。
4.溺爱
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呵护有加、爱护过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这种家庭教育就是溺爱型教育。具体表现为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过于保护,视为家庭的中心人物;对孩子的任性、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护短”等。家长对孩子的过于宠爱,认为孩子还小,现在不用遵守这遵守那,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冲动,缺乏自我约束。
因为溺爱,家长太在意幼儿不要“吃亏”;因为溺爱,幼儿不能够体验攻击所带来的伤害;因为溺爱,幼儿不能体验对家人、对他人的关爱;因为溺爱,家长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约束的能力;因为溺爱,幼儿养成了攻击的习惯。
事实上,攻击并不能保证幼儿将来“不会被欺负”。因为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会使行为发出者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方法
虽然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但攻击性行为会延续至青年和成年,更要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资料表明,70%的暴力少年犯在早年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家长和老师们要增强这方面的认识,尽早干预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与矫治。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应更好地认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时矫治它。
1.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小班幼儿从三口之家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对周围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对老师不够信任,情绪极不稳定。因此,要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爱,平时多拉拉他、抱抱他,和他玩游戏。另外,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安排一个孩子乐意接受、可预测、安全的生活常规,并要保证孩子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样会使他们的积极性提高。
父母在家中交谈要轻声细语、和颜悦色、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为孩子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要发挥榜样作用。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用积极稳定的情绪影响孩子,不要喜怒无常。因为情绪是很容易受到感染的,所以为了孩子稳定情绪的形成,家长要做好表率。
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一般情况下,越是任性的孩子,情绪越是不稳定;别人顺着他,他就笑,不顺着,他就哭。要方法灵活、态度冷静地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任性,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告诉他任性的坏处。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纠正。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独生子女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培养文化兴趣,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徑。引导孩子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乃至逐渐改变攻击性行为。
2.采用榜样示范法
通过榜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教育者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一方面成人要提高自身修养。幼儿期最富于模仿性,成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幼儿的具体榜样,所以父母教育子女应从自身做起,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最终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榜样示范法能满足幼儿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心理需要。
3.让幼儿学会友爱和谦让。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师间、师生间的礼貌交往,友爱谦让;在活动中坚持使用礼貌用语,运用轻柔恰当的动作。如:幼儿来园时,教师主动向幼儿问候;幼儿过生日时,教师和小朋友一起为该幼儿过生日;幼儿生病时,教师带小朋友去看望生病的同伴,等等,让幼儿学有榜样,做有目标,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情操。
做父母的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和认识,为孩子营造民主、自由又不乏教育指导的家庭氛围。积极关注、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注意并强化所希望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如孩子犯错误时,不要简单地采取打骂、训斥的教育方式,而要通过跟孩子讲道理及其他积极的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他改正错误。要积极培养幼儿团结、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
让幼儿体验到谦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通过讲故事、情景联系、讨论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引导幼儿把别人的情绪和以往自己类似的感受联系起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别人的情绪,即需要别人谦让时的情绪、看到别人有某种强烈需求时自己的情绪、接受别人谦让及谦让别人时的情绪。为了让幼儿真正体验到谦让别人的感受,就请受到谦让者真诚地向谦让者道谢,从而让幼儿产生谦让别人的情感倾向,让孩子明白谦让不是失去,而是一种耐心的等待。谦让体现了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自己让了别人,别人也会回报同样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活。我们经常开展角色游戏“公共汽车”,幼儿在游戏中都能主动让座,从中幼儿懂得什么才是谦让。
4.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既要让孩子对侵犯性行为感到忧虑不安,又要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苦痛,认识到侵犯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学会对侵犯行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从而有效地抑制侵犯行为。儿童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获得行为准则和社会技能的,游戏训练正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良性的社会互动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
要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首先要让幼儿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例如:只有当幼儿认识到欺负小朋友是不良行为时,他才会不骂人、不打人。所以应当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实现他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
5.其他方面
作为父母,其加强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信任并从父母那儿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父母要做到:一要耐心、仔细倾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二要尽量不打断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感到你尊重他。三要在孩子讲完后,父母对其讲的内容做出反映。家长还要注意与教师经常沟通,互相交流经验,共同制止攻击性行为。有机会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
家长和教师应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电视节目给幼儿观看,并通过正确引导,让幼儿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另外,在选择幼儿的读物、玩具等方面,不要让幼儿的书籍中出现一些暴力、血腥的场面,在幼儿玩具方面也要尽量杜绝像仿真手枪等危险玩具的出现。
对于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只要家长和老师齐心协力,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与沟通,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社会、家庭、幼儿园形成合力,幼儿就能在有效引导下逐渐学会适应他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与他人通力合作的良好品质,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成为健康、活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