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教学模式化的思考

2014-11-13 16:24殷其法
考试周刊 2014年77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历史教学新课改

殷其法

摘 要: 新课改的浪潮席卷全国,愈来愈影响一线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策略,其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巨大引领作用为广大老师所接受和采纳。本文以历史教学为例,谈谈新课改背景下,个人对教学观念策略和模式化的所思所悟。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教学思考

一、巧妙处理新旧史观之间的关系

历史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开展的。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例外,毋庸置疑的是培养学生科学历史观是历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形成科学的新历史观。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师所具备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随课改的深入,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和近几年高考备考复习时盛行的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所谓文明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和所得成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涉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国内学者对其争论颇多,主流观点认为: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即“全球史观是历史时代的产物”,这是一种超越地域和民族界限的史学观念。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经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包括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大众化、科学化。其实,这些新的史观并不是骤然而至的。只不过近年来才逐渐引入中学历史课堂,被人们日益关注,所以既认为有点熟悉又有新鲜感。这三种史观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史观与现代化史观是文明史观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以工业革命为例,从文明史观看,它推动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整体史观的视野出发,工业革命后的列强殖民扩张尽管加剧了亚非拉地区的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联系,使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再从现代化史观审视,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政治甚至思想的現代化。总之,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二、正确定位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一味强调“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而现今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则重点突出“三维目标”的辩证统一,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这种新的课程目标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关注和运用。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感教学目标的人性化缺失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历史课堂教学受这种传统教学观念下“非人性”教学的熏陶已经根深蒂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某些教师在历史课堂中人看到了“重智轻情”,导致教学效果低下,但或出于提高升学率,或出于未能真正认识到情感教育的真正价值,最终都未能深入探讨和挖掘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功能。人为割裂三维目标教学,致使当下教学中存在较普遍的两种观念误区:一是保守僵化,极端地认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空虚,不易把握,教学重点仍放在相对具有较好操作性的“知识与能力”上。这实际上退却到原点,即传统教学目标注重的“双基”。二是“左倾”冒进,片面认为只有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是真正新课改精神与理念完美体现,淡化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执意认为那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其实,上述无论哪一种观念,都走向了极端,实质上是对新课改下课程目标要求的异化,显然这些变味的理念不适合当前的历史教学。不言而喻,知识是一切能力赖以生存的基石,只有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才能逐渐形成特定的历史能力,能力的培养总是在一定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得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得以体现和形成,自我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格和科学的治学态度才得以释放和升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夯实基础,注重过程,讲究方法,提高能力,激发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又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神圣、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教材中的地位,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也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如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鉴别美丑的能力,实现学习知识与培养情感的共赢。

三、全力打造新课改下高效历史课堂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课堂教学长期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课堂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单调呆板,教师教学艺术缺乏,整个课堂氛围毫无生气。相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发生质的变化,与之迥然不同。单从课堂教学方式这一环节来看,旧的模式基本上表现为僵化、被动、静止、单向交流的状态。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环节上有了巨大进步和质的改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开始推行,情境化、个性化、复杂化、具体化的课堂备受关注,“师生互动、追求达成率”成为课堂普遍追求的目标。这就打破了过去一贯僵化的状态,注重交流的协作性、过程的互动性、思维的活跃性,强调激发情感和兴趣等。伴随新的教学方式的实施,一些崭新的方法、行为呼之欲出,如课堂教学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创设历史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等。其实,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前提和条件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有课前预设是不够的,因为教师课前的预设只是猜想。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迥异,他们对于教师的预设总会有不同的理解,导致课堂“生成”差异。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地根据课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在学生学习的认知点上综合把握,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思维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有效的“生成”教学建构。另外,讨论也应该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展开。一旦现实没有必要,缺乏实施的氛围与土壤而强加于设计或预设过于简单,实际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佳,那样仅仅是流于形式,只能是走马观花,隔靴搔痒,历史课堂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我们需要审时度势,打破所谓“经典”,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既不能做唯命是从、完全照搬的“拿来主义者”,又不能当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冒进主义者”,一言以蔽之,立足学情,依据课标,真正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方能把握好历史新课改理念的精髓与方向,方可推进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历史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