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引发的共情乱象

2014-11-12 10:01曹红蓓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玉林象限食客

曹红蓓

围绕着玉林狗狗的杀伐命运,对峙的双方从观点之争到行为冲突,步步升级:先有抗议者游行示威,继而被声讨的饭店摘下招牌,涂改菜单,然后有商家当街虐狗逼解救者出高价,再闻食客不理抗议该买买该吃吃,又有食客被打……心理学里一个重要的现象——共情,在一连串事件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足见人有多复杂,共情就有多复杂。

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它极大影响一个人的社会性。人不是豹,不是靠个人能力站到食物链的顶端。大鼠已经有一点点本能的共情反应,普通的灵长目,猴子之类能体会同伴的情绪,而黑猩猩能在体会同伴情绪的基础上做出帮助行为。

人脑里有镜像神经元,半岁的小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哭,他也会跟着哭。一岁半的孩子看到妈妈的脚伤了,他会揉自己的脚。对于人类来说,因为感受别人的经历而引发的恐惧、愤怒、悲伤,这种细胞水平的简单共情,具有巨大的生存意义。《咕咚来了》其实是挺好的共情故事。对原始人来说,看到惊恐奔窜的同类自己立马跑起来,远比先去调查一下咕咚是什么更正确。人的共情能力世上无二,说人这个物种是靠共情活下来的也不为过。

但人们显然不可能对所有的人共情并提供帮助,对象和场合不同,共情反应可有天渊之别。决定共情程度的认知评估在很多时候完全是内隐的,不为意识所察觉。比如研究表明,成年人对其他婴儿的笑和自己孩子的哭反应更强烈,这是啥意思?我儿才是随时要保护的,其他婴儿仅供娱乐。

而所谓的“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般残酷无情”,说的是有意识的共情评估。在战场上若对敌人产生对称共情自己就容易丧命,敌人越惨你应该越乐。个别对狗狗有共情的人,可以对人并无共情进而殴打食客,也是认知对共情调节的过程。

共情中有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两种成分,现在心理学界大都支持两种成分相互影响的理论。用高低情绪共情和高低认知共情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象限,每个人的共情结构和水平最终都会落在四个象限中的某一位置。

比如高认知共情、低情绪共情的人,极端的就成为高智商犯罪、连环杀手等反社会人格者,比如《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他们凭智商可能会预测出别人的行为模式,但是好像生活在一个抽去血肉的画皮世界。其实,他们的内心安全感是很低的。

玉林事件中当街虐狗求财者,必定属于高认知共情、低情绪共情这个象限。相反,高情绪共情、低认知共情的人,容易做出无效帮助的行为,行妇人之仁。亲赴玉林解救狗狗的人士中,有部分就在这其中挣扎。

一些人会攻击爱狗人士假惺惺,问他们为何不去肉联厂解救生猪,殊不知决定共情对象评估的最重要因素是感知相似性,而感知相似性的可操作标准是亲密感。家犬大概是目前动物界里唯一能够确认肯定会和主人建立起依恋关系的动物,而且一旦建立就会死忠到底,堪称世界第一宠物。宠物对于人类的社会支持作用,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性情成长,心理学界有过很多的研究,也有一批定论出来。对每一个人来说,社会支持都是必需的,以养宠物的方式来获得它,是完全适当的个人选择。因此人能够与宠物狗狗建立起深厚的共情,而与生猪不能,属正常而非虚伪。

一些人会攻击食客冷酷无情,但是如果食客是从不打算采取养宠物的方式来获取社会支持的人,他与狗狗没有亲密感,因而对狗狗的命运没有产生共情,也是正常的,不能依据一个人是否与狗狗共情来评判道德优劣。

人对狗狗的共情无法一致,而人对人之间的共情却可以有很大的调节空间。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理解别人的观点是怎么生出来的,经去自我中心化然后对于别人的处境进行观点采择,进而产生相应行为的能力,也属于共情的范畴,是人类的共情功能中较晚发育出来的高级部分,要到10岁左右的儿童期才出现。

在玉林事件中,看起来行动派爱狗人士对他人的观点采择不强,他们不理解为何食客不在乎狗狗的生死,而食客的观点采择也不强,他们不理解为何爱狗人要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或许在这个问题上有直接行为冲突的双方都是观点采择能力相对发育不良的个体。而把他人看成是竞争还是合作的关系,则决定着观点采择后的行为指向。就像两口子打架,70%的事情是无法争出是非对错的,事情最终是怎么个解决法,关键取决于还要不要和对方过下去,而不是是否让自己完全满意。

猜你喜欢
玉林象限食客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叫住他
The four variables that account for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基于Cell—SELEX的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三角函数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喝汤
最悲伤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