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与粉丝经济

2014-11-12 10:03姜汝祥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外部性国际足联世界杯

姜汝祥

世界杯一来,一切都让路。

球迷的力量有多大?瞧,这就是全球最大粉丝经济的规模:

据说巴西世界杯的总投入是140亿美元,其中巴西投入近120亿美元,国际足联投入2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投入,远远超过前两届的南非与德国。

这样的投入回报如何呢?当然巴西世界杯还没有结束,但我们可以看一下德国世界杯的数据。

2006年德国对世界杯的总投入约合97亿美元,其中用于体育场扩建和交通设施改造的投入达56亿美元。根据官方统计,世界杯给德国带来的总体经济效益约为280亿美元,使德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而在世界杯举行期间,德国增加了13.8万个就业机会,世界杯结束后,仍会有5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继续存在。

“这种机遇50年之内不会再有。”这是德国“足球皇帝”贝肯·鲍尔的评论,可以说,这句话是对世界杯粉丝经济最好的描述。

当然,国际足联是最大的赢家。国际足联投了20亿美元,主要功能花在参赛分成与奖金上,比如中国队没有出线,但也获得了75万美元的分成。本届奖金总额高达5.76亿美元,比上届高出37%,其中冠军球队的奖金总额达3500万美元,创下历史纪录。

花的多,收获更多,本届世界杯国际足联通过门票、企业赞助等方式的收益是40亿美元,回报翻倍。赞助的企业也是乐此不疲,比如可口可乐已经连续9届赞助世界杯了。

中国最著名的一批企业并没有加入到这个赞助队伍中来,这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相关。倒是有一家叫英利的中国企业,继2010年南非世界杯后,又赞助了1700万美元亮相巴西。中国企业对世界杯的参与,更多体现在国内的消费上。不要说啤酒、饮料这些厂家的大促销,电视台、酒吧、茶馆等大打“午夜看球”,就连互联网企业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盛世中,玩出了新花样。

事实上,这次世界杯真正的“消费主战场”,可能是在手机上,不仅有不少球迷是通过手机而不是电视在看比赛,更重要的是,他们边看边通过手机交流。一时间,微信、微博成了更大的赛场,以至于早晨球迷都不太好意思再发微博或微信,因为那一定是没有“熬夜看球”的“伪球迷”。

世界杯是搞懂粉丝经济的一个好机会。什么叫粉丝经济?一句话讲,就是兴趣经济,深入些讲,是“部落经济”,意思是一批人由于共同爱好而形成群体性的消费现象。

粉丝经济的实质,其实不完全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活动过程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交往。比如世界杯本身是足球比赛,但卷入世界杯消费潮流的,真正的“球迷”只是少数,更多的人是由于这一过程本身的社交而被吸引进来的。

举个例子,一对情侣中有一个是足球迷,那就意味着其中一个会有将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全沉浸在足球比赛之中,这同时也意味着另一半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么选择参与或有限参与,要么选择完全离开。

我相信,会有相当一部分“另一半”选择陪伴或参与行为,这并非是因为她们热爱足球,而是因为她们热爱那个“热爱足球的人”。奇怪的是,随着参与的深入,她们慢慢地被带入足球迷部落,融入更大的足球粉丝群体之中。

这就是粉丝经济的本质:粉丝的消费收益,更多源自周围的朋友而不是消费本身。更奇妙的是,同样是看球,“与谁在一起看”甚至比看球本身的收益更高,这就是大家选择集体看球的原因,或者有人感叹一个人看球没劲的原因。

经济学把这种消费现象叫“外部性”,意思是你看球时,因为身边有一批志趣相投朋友的存在,获得了特殊的“看球收益”,但你并不会为此给他们付费。

明眼人从这个解释一下就会发现,粉丝经济这种外部性收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急剧放大了。过去的外部性收益,必须有空间上的聚集才能实现,人们需要到一个地方去一起看球,才有看球的感觉。但有了手机之后就不一样了,每个人拿着手机,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跨越空间交流。

有一个简单的现象可以作证,那就是对电视直播主持人的满意度在降低。前国家队主教练在解说完一场球后被球迷吐槽,这不完全是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那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球迷是老大。

当手机兴起成为媒介平台的时候,伴随着报纸电视衰落的,不仅有广告,还有若干的“球评专家”,这也是粉丝经济的一大特点吧!

猜你喜欢
外部性国际足联世界杯
关于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多彩世界杯
共享单车的经济学分析
世界杯搞笑来袭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
FIFA:足球是世界的,钱是我的
榜单
动态外部性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研究新进展
世界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