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
摘 要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应努力提升实践性教学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由内向外的转化,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性教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中央政治局常委于2005年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方案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一门新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新的“思修”课以迎接人生新的挑战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以及怎样解决大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倡导并教育大学生学习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了解并遵守我国制定和传承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保证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育者应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整体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只有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我的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将学习到的思想政治和法律道德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现实生活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标准,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内外兼修。这是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修”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加强和改进“思修”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努力提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地位,不断探索实性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
之所以要提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因为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形成,是需要经过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由内到外逐渐转化、融合,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实践性教学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意识内化是指,在外部社会公共意识和舆论观点的影响和学校主观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受教育者能够逐渐认同并接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要求,通过不断体验和感悟,逐渐形成一种稳定心理定势,最终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行为外化指的是在这种稳定的心理定势的作用下,受教育者通过其内在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调节着自己的外显行为,从而使其能够接近并达到社会公共观念所接受并认同的层面。这一阶段是学生内在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充分的实践检验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提升完善,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的转变阶段。要彻底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能完成。
另一方面,传统的“思修”课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化,教师过多地将课程的重心放在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上面,考核的方式也仅仅局限于文字试卷的形式。课堂上师生缺乏互动,课下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成为“思修”课堂极为普遍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还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是“思修”课的最终目的,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特征。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原则,加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实践性的教育平台和机制,才能真正提升“思修”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要实现“思修”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地位。
2 实践性教学的主要途径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充分体现这一教育原理,就应该建立多维度、立体式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将实践性教学分为三个层面,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
3 课堂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案例讲解、影视鉴赏、主题辩论、分组讨论等。反响较好的如案例讲解,是指通过引入代表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现实的力量,体会、理解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又如影视鉴赏,艺术来源于现实,反映现实,更是现实生活的升华。通过鉴赏具有积极价值观引导或较为接近大学生活的影视作品,使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种更为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对理论的灵活掌握。此外,通过案例讲授和影视鉴赏,不但提升了课堂的活跃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还可以借此引入争论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4 校园实践教学
在课堂外且在校园内的实践教学都可称之为校园实践教学。它是课堂教学的发展和延伸。对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体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校园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主要包括文艺演出、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普法竞赛、道德讲堂等等。具有创新意识的方式如,根据“思修”课程每一章节的主旨内容,通过提炼和加工,引导大学生以舞台表演的方式进行编排并演绎。无论是以语言类的方式,还是以声乐或舞蹈的方式,只要节目内容能够体现章节的主要精神思想,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最终呈献一台包含课程各章节主旨教育精神的汇报演出。此种实践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自学揣摩和领悟课程的基础知识,并且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5 社会实践教学
校园外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称之为社会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和校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是检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最有效的平台。一般依托于两种形式,一是参观考察,即组织学生参观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基地,例如历史文化古迹、革命战争纪念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以及旁听法庭案件审理等等。参观教育是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法制观念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二是积极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服务,协助交通执法部门进行志愿活动,到企业公司开展业务实习以及偏远地区的义务支教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针对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社会调研,例如以大学生诚信意识、大学生恋爱观、大学寝室人际关系、社会道德现状、公民法律常识状况等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育,加深了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体会,促进了他们对所学知识以及自我和社会之间联系的深度思考,明确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优良品质。
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将内在的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和法律行为,这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也是其知、情、意、行相结合、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只有经历充分的实践检验,才能真正达到内修德性,外化自然的境界。形式只是手段,大学生实践教学的设计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使实践教学更加系统,更加规范,更加有效。因此,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性教学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7(9).
[2] 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2006(2).
[3] 申艳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4] 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5] 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