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华+谢祥林
摘要:文章在认识化学学科知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习理论,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策略。强调化学教学的导入设计中的主要策略是遵循化学知识发展的逻辑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在化学教学中可能有用的其它常规导入方法的应用及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化学教学;导入;教学原理;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3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13
一、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概述
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导入是承前启后:新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知识上生长和发展的,导入的主要作用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找到新的知识生成点;导入是知识的自然结构:自然科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组织结构,格式塔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完形,随着学习进程,这个完形逐渐长大,课的导入是学生将要进行学习的知识与其原有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知识完形的逐渐长大;导入是提出问题:自然科学知识就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展的,认识的发展始于问题,课的导入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
化学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由于其认识的方法和知识的结构特点,与文学和社会学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原理相比有一定的特点:(1)自然科学知识是有关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认识,物质运动知识完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说,自然科学知识是客观规律,每个人的认识对象同样是客观的。(2)自然科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结构性和逐渐的生长性。所谓严密的逻辑性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自身的逻辑结构,知识发展就像一根链条,一环套一环,中间不能断,顺序不能颠倒。学习必须具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和知识基础,所谓结构性是指知识与知识之间有固定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是一定的,也不能乱,各知识完美组合才能形成有效的知识。所谓生长性是指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联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例如化学科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科学,中学化学知识是从各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而逐渐丰满起来的,中学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就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认识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知识,因而可认为化学科学知识都是从化学反应的这块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如从物质组成的变化认识化学反应可将反应分成四大基本类型、从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化学反应就有了氧化还原反应、从反应进行的程度认识化学反应就有了化学平衡理论、从溶液的导电性和参加反应的微粒形态认识有了电解质的电离理论和离子反应、从能量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就有了反应热、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结合起来认识化学反应,就有了原电池知识,等等。这些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3)化学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化学认识方法的学习。化学科学在认识物质及其运动时,有特有的认识方法,化学学习过程必须遵循这些认识方法,掌握这些认识方法,才能真正地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由于是从微观粒子运动层次认识物质的运动,因此其认识方法具有创新性,化学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的发现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根据化学科学的特点,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应该具备化学学科的认知特色,导入教学过程要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导入要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导入要形成知识的结构;导入要体现知识的逻辑发展;导入最终是向学生提出要认识或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化学科学的学习特点,导入还要注意以下问题:导入要能将学生注意力引向学习的主题,不能故弄虚悬,刻意让学生产生惊奇;导入的材料不能无中生有,材料要贴近学习的内容,能真实地突出学习的内容;导入不宜夸大某些物质对人类的有害性,应辩证地看待物质对人类利与害的双重性能。
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是被一定的科学思想方法支配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所包含的各种思想和方法相互渗透、密切联系,因此任何一个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过程所使用的绝不止一种具体的方法。
二、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策略
1. 以化学科学知识的逻辑发展关系设计导入
以化学知识的逻辑发展关系设计教学导入是化学教学中导入设计的主要策略。化学知识内部有一个较为复杂的知识结构,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呈立体网状向空间发展。以化学学科中各知识的发展逻辑设计导入,可以引导学生自然地构建起化学知识的结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科学哲学的高层面上宏观地形成基本的自然科学的认知。
如在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先让学生认识几个化学反应,然后总结原有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物质种类的变化(及质变)。在此基础上提出认识事物的变化的基本内容是质变和量变,因此提出“从量的层面认识化学反应”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从较高的认知层面对学习内容进行把握,而且掌握了较为宏观的认识方法。又如:原电池知识可以看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问题来组织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而电流形成的实质是电子作定向移动,既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电子转移发生在反应物界面就无利用的意义,而如果将这种过程经过外电路进行,即将氧化反应(失电子)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达到另一个地方进行还原反应,这样在外电路中就形成了电流,就可能利用了。由此给学生提出了设计反应装置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利用的基本问题。
这种导入策略可以用来指导很多的新课教学。这种导入策略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问题的产生,同时也慢慢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问题提出路径和方法,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形成知识的逻辑结构。
2. 以化学问题情景设计导入
格式塔理论认为,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通过对问题情境的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1]化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有机整体,一些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是设计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最基本原理。endprint
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的导入:教师先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已学的反应如酸与碱、锌与硫酸、碳酸钠与盐酸等都不是纯物质的反应,而是将这些物质溶解于水,配成溶液后进行反应的。再提问:为什么要配成溶液进行反应?提示“溶液中的反应与固固反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结:物质溶于水以后其存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其反应的速度加快了。再提问:“物质溶解在水中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如何了解物质溶于水后其存在的状态?”讨论后,再做电解质导电实验。
3. 以化学实验设计导入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特征之一,也是最主要的特征。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是用化学理论和化学方法去认识实验、研究化学实验,这是化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化学实验常被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教学情景。
如学习钠的过氧化物时,很多老师用吹气点火或滴水点火的实验设置情景引入课堂教学。由于吹气和浇水都能灭火,而这种吹气生火和滴水生火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悖的情景能引起学生求解的兴趣和了解原理的学习动机。
在实验导入设计中,要注意设计好实验,同时能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能准确地呈现学习的主题,不能为做实验而实验,或是为了使学生“吃惊”而做实验,其实“吃惊”或强刺激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短暂的、没逻辑性的,因此很难有学生会产生持入的学习兴趣,只有顺应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呈现学习主题才能使学生渐渐地产生兴趣,且兴趣不断发展。
4. 以复习设计导入
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导入:“先复习四大反应基本类型,引导学生举出实例;针对四个反应实例,从研究反应实质的角度进行小结。提问:‘这种对化学反应的分类是从反应前后物质组成变化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的,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并分类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研究,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化学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然后根据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对化学反应分类。”注意上面的楷体部分一句,前半句是小结,而且与新内容相关的小结——从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变化,而后面的语句是为了告诉学生新课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新内容形成个大致的框架。
从以上阐述可知,复习导入的机制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从其他角度认识原有知识,从而形成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复习的内容一定是与本课教学内容本质相关,或者说是本课时的上下位知识,而不是纯粹地将上课时的内容复述。
5. 以科学史实设计导入
利用科学发展史、化学史和历史中一些相关的典型事件作导入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对科学的崇敬态度和热爱之情。
如“氨”的导入: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1年,德国工业化学家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合成氨的机理研究。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地感兴趣?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总之,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始有意义学习,并使教学自然地过渡到教学新内容。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立足于化学学科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创设多样化的课堂导入,为实现持久而有效的化学课堂奠定基础,使学生不仅真正掌握化学知识和一些科学思想方法,还培养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3-147endprint
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的导入:教师先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已学的反应如酸与碱、锌与硫酸、碳酸钠与盐酸等都不是纯物质的反应,而是将这些物质溶解于水,配成溶液后进行反应的。再提问:为什么要配成溶液进行反应?提示“溶液中的反应与固固反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结:物质溶于水以后其存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其反应的速度加快了。再提问:“物质溶解在水中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如何了解物质溶于水后其存在的状态?”讨论后,再做电解质导电实验。
3. 以化学实验设计导入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特征之一,也是最主要的特征。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是用化学理论和化学方法去认识实验、研究化学实验,这是化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化学实验常被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教学情景。
如学习钠的过氧化物时,很多老师用吹气点火或滴水点火的实验设置情景引入课堂教学。由于吹气和浇水都能灭火,而这种吹气生火和滴水生火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悖的情景能引起学生求解的兴趣和了解原理的学习动机。
在实验导入设计中,要注意设计好实验,同时能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能准确地呈现学习的主题,不能为做实验而实验,或是为了使学生“吃惊”而做实验,其实“吃惊”或强刺激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短暂的、没逻辑性的,因此很难有学生会产生持入的学习兴趣,只有顺应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呈现学习主题才能使学生渐渐地产生兴趣,且兴趣不断发展。
4. 以复习设计导入
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导入:“先复习四大反应基本类型,引导学生举出实例;针对四个反应实例,从研究反应实质的角度进行小结。提问:‘这种对化学反应的分类是从反应前后物质组成变化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的,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并分类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研究,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化学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然后根据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对化学反应分类。”注意上面的楷体部分一句,前半句是小结,而且与新内容相关的小结——从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变化,而后面的语句是为了告诉学生新课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新内容形成个大致的框架。
从以上阐述可知,复习导入的机制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从其他角度认识原有知识,从而形成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复习的内容一定是与本课教学内容本质相关,或者说是本课时的上下位知识,而不是纯粹地将上课时的内容复述。
5. 以科学史实设计导入
利用科学发展史、化学史和历史中一些相关的典型事件作导入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对科学的崇敬态度和热爱之情。
如“氨”的导入: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1年,德国工业化学家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合成氨的机理研究。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地感兴趣?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总之,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始有意义学习,并使教学自然地过渡到教学新内容。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立足于化学学科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创设多样化的课堂导入,为实现持久而有效的化学课堂奠定基础,使学生不仅真正掌握化学知识和一些科学思想方法,还培养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3-147endprint
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的导入:教师先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已学的反应如酸与碱、锌与硫酸、碳酸钠与盐酸等都不是纯物质的反应,而是将这些物质溶解于水,配成溶液后进行反应的。再提问:为什么要配成溶液进行反应?提示“溶液中的反应与固固反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结:物质溶于水以后其存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其反应的速度加快了。再提问:“物质溶解在水中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如何了解物质溶于水后其存在的状态?”讨论后,再做电解质导电实验。
3. 以化学实验设计导入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特征之一,也是最主要的特征。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是用化学理论和化学方法去认识实验、研究化学实验,这是化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化学实验常被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教学情景。
如学习钠的过氧化物时,很多老师用吹气点火或滴水点火的实验设置情景引入课堂教学。由于吹气和浇水都能灭火,而这种吹气生火和滴水生火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悖的情景能引起学生求解的兴趣和了解原理的学习动机。
在实验导入设计中,要注意设计好实验,同时能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能准确地呈现学习的主题,不能为做实验而实验,或是为了使学生“吃惊”而做实验,其实“吃惊”或强刺激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短暂的、没逻辑性的,因此很难有学生会产生持入的学习兴趣,只有顺应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呈现学习主题才能使学生渐渐地产生兴趣,且兴趣不断发展。
4. 以复习设计导入
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导入:“先复习四大反应基本类型,引导学生举出实例;针对四个反应实例,从研究反应实质的角度进行小结。提问:‘这种对化学反应的分类是从反应前后物质组成变化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的,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并分类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研究,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化学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然后根据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对化学反应分类。”注意上面的楷体部分一句,前半句是小结,而且与新内容相关的小结——从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变化,而后面的语句是为了告诉学生新课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新内容形成个大致的框架。
从以上阐述可知,复习导入的机制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从其他角度认识原有知识,从而形成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复习的内容一定是与本课教学内容本质相关,或者说是本课时的上下位知识,而不是纯粹地将上课时的内容复述。
5. 以科学史实设计导入
利用科学发展史、化学史和历史中一些相关的典型事件作导入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对科学的崇敬态度和热爱之情。
如“氨”的导入: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1年,德国工业化学家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合成氨的机理研究。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地感兴趣?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总之,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始有意义学习,并使教学自然地过渡到教学新内容。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立足于化学学科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创设多样化的课堂导入,为实现持久而有效的化学课堂奠定基础,使学生不仅真正掌握化学知识和一些科学思想方法,还培养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3-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