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丽
摘 要:学校的主要群体即是教师和学生,所以在学校的整体环境下,师生关系是学校内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而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对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都将起到积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民主、尊重、主体化、个体化和情感等几个方面对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师生关系 构建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199-02
在整体社会关系体系中,师生关系属于多因素的关系体系,其涉及的内容较多,不仅包括社会的道德和政治关系,而且还包括教与学的关系,同时还包括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只有处于一种平等、信任和理解的状态下,才能营和更和谐的教育氛围,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所以优化师生的关系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民主性
在民主的环境下,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实行教育民主化,为学生教育思维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教育民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一个是教,一个是学,但两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其次,教师眼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及个性差异,所以在学习成绩上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对于教师来讲,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三六九等之分,教师应该摒弃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以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一视同仁的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都处于高高在上,在讲台上让学生感觉遥不可及,所以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营销教育民主的氛围,从讲台下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为课堂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学习,把课堂从教师的“讲堂”向学生的“学堂”改变,使学生在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下,实现自主学习,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实现轻松的学习,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即严格要求学生,又热心的进行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和创新精神,在民主的环境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构建起和谐、信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 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3 确保主体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得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反对“死教书,教死书;死读书,读死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也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4 突显个性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个性化教学就是强调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阵地上主人的地位,从而学生的发展出发,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及归宿点,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关心、理解和信任,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下,可以有效的突显个性化的教育原则,从而培养出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每个学生都属于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个性化教学就是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即是在这种个性差异下,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接受教育的方式进行掌握,从而根据其个性特点来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教育过滤和运用环境的影响,来加强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功能。
5 注重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不仅需要事业心和责任心,更重要的是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了解学生所想,去赢得学生的心,多注意和学生去沟通、去交流,和学生成为朋友。这就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所想,用情感去教育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朋友和亲人,做到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尽自己所能为学生解决困难,替学生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教师梁勇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即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看待去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总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并在此思想指导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提升,从而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更和谐、融洽、民主。但新型关系的建立更多的需要教师要抱着一颗爱教育、爱学生的真挚的心,并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3] 叶澜,白益民,王丹,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