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习得中的英德对比教学

2014-11-10 03:4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英德第二语言德语

于 涛

(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近年来,第三语习得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这里所说的三语,并不具体指语言数目,而是除了学习者的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以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目前,国内大多数德语学习者的第一外语是英语,在这种情况下,德语就是典型的第三语言。因此,基于英语和德语同属印欧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在语言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及德语学习者多年的英语学习经验,第二语言英语对于第三语言德语的习得势必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将从语言知识、学习者认知心理以及文化三个层面入手,依据语言迁移和错误分析等理论对英德对比在德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做一简要的分析与探究,以促进德语教学更加有效顺利地实施。

一、理论基础

1.语言迁移理论

语言迁移意指学习者试图将第一语言的规则应用于第二语言。如果两种语言的相关部分或者语言结构相同,则产生正确的语言输出,即正迁移。反之,则产生负迁移[1]。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讨论最为常见,同样,这一术语也适用于描述将一种语言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如第二语言向第三语言的迁移,尽管这一现象并不常见。迁移当然也可能发生在已经习得的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例如,第二语言是英语的德语学习者会设定英语的结构和内部规则同样适用于德语。诸多研究表明,在第三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经常无意识地输出一种或多或少包含第二语言的中介语。

实践证明,在任何程度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迁移都是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学习者通常开始于语音、语义以及各种规则包括语序和语用的迁移。当学习者目的语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获得更多学习经验的时候,迁移的作用通常就会减弱。因此,语言迁移被定义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初始状态,而并非高级阶段。

正迁移意指语言干扰所导致的正确的语言输出,“正确”指的是符合多数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的观念接受程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语言干扰多数情况下被看作错误的起因,即负迁移。当说话者或书写者将两种语言不同的惯用语和结构进行迁移的时候,就会产生负迁移。根据对比分析理论,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负迁移出现的概率越高[2]。正迁移的结果基本上很少得到关注,因此,相关的讨论也很少。但其实这样的结果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越相似的两种语言,学习者越是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样也会发生越多的正迁移。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德语学习者可能会根据英德两种语言中相似的词正确地猜测德语单词,但是语序、搭配以及含义可能会大相径庭。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第二语言英语对于第三语言德语的习得势必产生重大的影响,即德语与英语相似之处使习得更加容易;反之,德语和英语的分歧则会阻碍德语习得的进程。因此,第二语言英语在第三语言德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德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利用正迁移,提升德语教学效果,同样要尽量避免负迁移对德语习得产生的干扰。

2.错误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试图论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中的一切错误都源于语言迁移。但随后的错误分析及中介语的研究表明,这一论断是有缺陷的:大多数错误产生的原因并非迁移,而是源于迁移对目的语规则的错误性干扰。

错误分析通常指学习者对于目的语言的语法或语用方面的错误使用或理解。错误是对母语者的成熟语法的明显背离,反映了学习者在目的语使用方面的局限,它也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错误分析是一种双语比较,即学习者的中介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比较,是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论[3]。通过错误分析的研究能够识别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从而找到如何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之路。

二、英德语对比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如图1所示英语和德语同属印度欧罗巴语系的西方日尔曼语支,就像源于同一祖父的堂兄弟,在字母、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随着语言的演化和变迁两种语言之间同样产生了诸多不同。

图1 印欧语族语言演化图

有英语基础的德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同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德语中有很多与英语相近甚至拼写完全一样的单词。如“学生”在德语和英语中都是“Student”。除了德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英语和德语中也有很多单词虽然书写形式相近,但语义却大相径庭。人们通常将这些导致语义干扰的单词称为“假朋友”。大多数的“假朋友”都是纯粹的“假朋友”,也就是说这些单词在两种语言中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4]。如德语单词Gift和英语单词gift尽管拼写完全相同,但是语义却是相差很远。德语名词Gift的语义是毒品,而英语单词gift是礼物。如果德语学习者完全“望词生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英语和德语的语法现象几乎是相同的,只是在语序、功能方面有些细微差别,德语习得中很多句法错误都是词序问题[5]。通常在时间副词或者情态动词引导的陈述句中出现的错误主要源于英、德两种语言不同的句式结构。例如,在英语中,如果句子以副词开始,该句同样保留主谓宾的语序,但在德语中却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对于以德语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来说,这也是德语习得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基于以上英、德两种语言的种种相似与不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英德语音、词汇、语法及句子结构的相似与不同的对比。学生通过查找两种语言的相关性和可比性,一方面提高了德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增加德语学习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学生也在英德语言的相似之处的借鉴和不同之处的区分中有效地简化了德语语言的学习,既充分利用了正迁移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干扰性错误的产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学生也减少了语言学习的重复性疲劳。

此外,在学习心理方面,具备成功英语学习经验的学习者同样具有德语学习的心理优势,他们能够将英语学习的知识、体会及经验应用于德语学习当中,利用两种语言的相似点克服第三语言的陌生感,增加亲切感,以促进德语学习,同时注意不同之处的区分,以免造成混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痛苦经历的学习者以及不具备英语学习经验的学习者,则需要在德语学习初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知第二、第三语言的不同以及德语语言文化的优势,从而排除第二语言的负面心理暗示,逐步培养对于第三语言德语的学习兴趣。

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意识方面,由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先入为主,多数学习者已经初步形成了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意识,因此在德语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同为日耳曼语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意识,加快第三语言的接受认知进程。同时两者之间的区分和辨别也是必不可少的,至少要贯穿德语基础阶段教学始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的学习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认同和接受[6]。盎格鲁人与德意志人的民族渊源以及英语和德语语言中固有的日耳曼文化传统促使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对德语学习同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人们既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看作德语学习的先前文化知识储备,同时也要在德语教学中对英语文化与德意志文化进行必要的比较,培养学生英德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英德迁移影响的统计学定量研究

为了研究英语、德语间的相互影响及语言迁移作用,可通过对德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考试分数)与德语各学期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定量分析,验证学生英语能力和基础对德语各方面学习的影响程度(正逆向迁移作用),从而为充分利用英德对比教学法改善大学德语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以基于结果制定适当的专业生源的英语水平上线标准。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样本数据计算研究年龄、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在英语对德语迁移作用中的不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样本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研究德语专业学生的德语学习对他们英语水平的迁移和影响作用。

本文以103名德语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统计学研究,选择的定量分析方法是相关性分析。采用研究样本的各学期考试成绩(英语高考、二外英语、德语精读、德语泛读等)作为定量分析的样本,进行数据采集,具体原始数据采集请参考表1所示。

收集相关性分析数据基础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部分变量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数据基础表

表2 SPSS计算后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由于考试分数数据是连续的定距型数据,所以研究方法采用统计学中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计算结果比对下列相关性参考标准得出相关性结论,其中r为相关性系数。

通过SPSS软件分析后的数据表明:

(1)研究样本的高考英语成绩与德语精读成绩之间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0.654,P=0.009,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样本的二外英语成绩与德语精读成绩之间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0.597,P=0.035,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研究样本的高考英语成绩与德语泛读成绩之间具有统计学上的实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0.487,P=0.032,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4)研究样本的二外英语成绩与德语泛读成绩之间具有统计学上的实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0.302,P=0.002,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5)研究样本的德语精读成绩与德语泛读成绩之间具有统计学上的高度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0.761,P=0,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6)从计算结果上看,研究样本的高考英语成绩与二外英语成绩之间相关性比较低。

从相关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来看,研究样本的英语成绩与德语成绩间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正向迁移的作用较大。

四、结 论

(1)通过语言知识、学习者认知心理和文化三个层面的研究,以及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英语和德语相互的正迁移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2)高校德语专业应选择具有较高英语基础的学生进行培养。

(3)同时,在德语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德语专业教学中应该采用适当的英德对比教学方式来促进德语习得的效果。

[1]Cenoz J,Jessner U.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M].Cleveland:Multilingual Matters,2001:15-16.

[2]Gass S M,Selinker L.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M].MA:Newbury House,1993:57-59.

[3]Corder S 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21-22.

[4]James C.Contrastive Analysis[M].London:Longman Press,1980:108-109.

[5]Hufeisen B,Nenner G.Mehr als eine Fremdsprache effizient lernen:Tertirsprachen lehren und lernen in Europa.Beispiel:Deutsch als Folgefremdsprache nach English[M].Graz:Council of Europa/Goethe-Institut,2001:34-37.

[6]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5:419-420.

猜你喜欢
英德第二语言德语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a ball-milled La0.5Pr0.5Fe11.4Si1.6B0.2Hy/Al magnetocaloric composite
卢英德:百事可乐女王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激战长空之英德怒战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