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ESP教学模式

2014-11-10 03:43王亦兵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语言

王亦兵,宋 阳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21世纪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两大战略区域的发展目标,刺激了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充分体现了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特点。随着单一语言和技能型的人才越来越无法满足新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探究培养学生既掌握通用语言技能又精通专业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摆在广大高校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犈犛犘简述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Pauline Robinson认为,ESP是用来研究某个具体学科或者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学习的。主要满足特定的人群对特定职业、特定学科学习的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 Waters认为ESP是一种教学模式,即学习者为学习的中心,以需求为基础的教学模式。ESP有着鲜明的特点: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涉及的是相关专业的知识。ESP教学中,侧重的是通过对专业相关的英语文章的学习来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并能够使用英语进行阅读、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1]。

二、目前犈犛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针对省内部分高校目前ESP课程开设的现状及ESP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参加ESP教学的教师26位和参加ESP学习的学生209名。主要调查方式含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共发放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及教师访谈(面谈11位,电话访谈15位)。主要问题反馈如下:

1.英语教学存在重过级,忽视能力和实际应用的问题

英语的教学目的存在偏移现象。当前,各高校主要的英语教学目标以通过公共英语四、六级和专业英语四、八级为主要教学目标,偏离了“实际应用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英语基础知识,注重语法讲解与演练和词汇练习,一般采用传统的语法讲解方式,对课文逐句翻译;虽强调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却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实践性难以体现。该模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产生厌烦心理,失去了对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在基础仍不牢固的基础上,又不能掌握语言使用的技能,更谈不上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就业后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形式化的ESP教学内容和模式

经过调查和访谈,多数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个别ESP课程的教学,但均存在形式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为专业书籍中的个别英汉对照文章或报刊杂志中的一些零散简易且关联度不高的文章汇编而成的教材。多数教学材料过于陈旧,加之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甚至与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材料本身未能充分体现时效性、前沿性,同现实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况严重脱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EGP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手段上,虽然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ESP教学,但只是播放PPT教案,偶尔展示给学生一些静态图片或简单的视频片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对于学生来说,这只能短时维持新鲜感,并不能长久。因此,当所有这一切过后,ESP教学也就徒有虚名了。

3.ESP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缺陷

目前多数高校的ESP教师主要源自于长期从事通用英语教学的EGP教师。这类教师自身主要从事以文学为主的英语教育。由于市场和教学的需要开始逐渐从文学、翻译和文化等方面转型而来,他们绝大多数有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但相对缺乏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并且对专业英语的文体特点不熟悉,很难将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而使ESP教学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各专业院系教学的专业教师,他们虽熟悉本专业的词汇和语体特点,但却缺乏英语语言的系统知识及其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这也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这种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升,没有真正达到ESP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创建科学高效的犈犛犘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内外有许多流派,归结起来主要有“理论说”“结构说”“程序说”和“方法说”。反思以上各种教学模式观点,笔者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ESP教学模式应以培养特定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为教学目的,将英语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2。

1.ESP课程设计定位

高校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对英语的语言知识具有了一定量的必要储备,进入高校后,在大一、大二的英语后续学习基础之上,英语语言能力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考虑英语基础的个体差异性和具体的接受能力等综合因素,ESP在课程设计上应尽可能安排在大三,这样前期的英语基础课程可作为必要的铺垫和过渡,通过以前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训练可有效地为后续ESP课程奠定坚实的基本语言技能和基础。课程设计中应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办学特色,着重专业英语的语言教学,突出专业阅读和专业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ESP课程具有很强的双语教学的特点,因为内容较多、涉及面广、语言难度大等特点,所以开设的时间应该相对较长。

在ESP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基础课程的衔接性,避免脱节或出现特别大的跨度,以免造成因难度突然加大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会给教师在教学中造成不必要的人为障碍因素,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还要考虑该课程的修读性质,建议ESP课程可从选修课程逐步向必修过渡,待时机成熟时可顺利纳入必修课程体系。

2.ESP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在对ESP课程目标设计时,应注意同普通英语的区别,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注重学生语言技能提高的同时,还要兼顾为完成交际任务所需要的策略和技巧,时刻体现真实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为了让学生有效应对各种难以预测的交际环境和交际情景,ESP课程教学目标应着重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便使学生完成应用或交际任务。此外,ESP课程目标设计时,还要注意区分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在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中,对主要从事学术英语的学生,其教学目标主要以提高阅读及写作的能力为主,通过阅读,对语篇、词汇、语法和体裁等特征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从容掌握规范的学术语言,服务未来的学术环境。而对职业英语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可以侧重于培养听说能力为主,因为在职业英语环境下,主要偏重于交流,并且交流对象也一般限定在其职业范围之内。总之,ESP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及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其中以专业能力为主体,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能力结构图 [3]

3.ESP课程教学内容定位

ESP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语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照教学目标的设定,大致可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类来划分,如图2所示。在ESP根模块下,分为三大子模块,即“科技英语模块(EST)”,“经济、商贸英语模块(EBC)”和“社科英语模块(ESS)”。每个子模块中均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个类别。

图2 ESP交叉分类图 [4]

(1)职业英语。职业英语ESP课程的教学内容可按照高校学科的归属大致分为科技职业英语、商务职业英语和社会职业英语三个部分。在设定教学内容时,依据职业英语的特点,对专有词汇、特殊语法及特定语境的识别等方面应给予特殊的重视。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后,对通用英语的词汇和语法有一定的积淀,多数学生均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语句和篇章的理解也可达到相应的要求。但在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时,由于专业词汇和语法的特殊性,学生往往会不解其意;尽管有时见到“熟悉”的词汇,却不知该如何理解,有时理解了词汇,却又因为语法的原因无法理解句子或段落的大意,甚至造成曲解原意的错误。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实际教学中,应加强该类别通用专业词汇的教学。同时,还要协调好对较有难度的专有词汇、特殊语法及特定语境的识别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配比,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好专业基础。

(2)学术英语。学术英语ESP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职业英语教学基础之上。在职业英语所奠定的专业词汇、特殊语法和特定语境识别技能基础之上,学生逐步对学术英语的文体特点、体裁特征及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和演练,可以阅读为重点切入点及主要教学内容,带动对篇章结构和体裁特征的解析,研究结构模式,分析功能,打下坚实的学术英语基础。

4.ESP课堂教学模式定位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具体模式,主要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1)沉浸模式(或半沉浸模式)。沉浸模式是将目标语言同教学内容相融合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有机地将语言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上,通过目标语言的媒介来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西方许多国家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兴起,历经多年这种教学模式在世界很多国家逐渐被采用,也产生了许多新形式。所谓半沉浸式,主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接受水平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来具体确定,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其特点主要在于将教学内容与语言的习得有效地相融合,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掌握学科知识。语言是工具和手段,目的在于内容。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流行的交际模式,让学生主动去交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根据课堂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语言掌握程度,有的放矢地传授专业知识,力争做到以最佳的交际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在未感到语言难度的同时已经对学科知识有了一定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与专业知识。

(2)语法翻译模式。语法翻译模式是较传统和经典的教学模式,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该模式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语言的基础和体系,提高其阅读文献和资料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ESP和EGP领域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因为该模式主要以语法讲授为主,在阅读中学习原文,掌握要点,注重在理性上去理解语言,这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尤其是成人学习者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仍有很广泛的积极意义。

(3)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主要强调学习者应在完成任务中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张学习者主动使用目标语言来参与、理解并处理所学知识和信息。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是一种载体,并以此为动力将知识同语言技能融为一体,来达到互动和输出。该教学模式的目标明确性强,语言习得环境生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得以充分发挥,是较理想的ESP教学模式之一。

5.ESP课程评价体系定位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因为ESP课程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课程评价应将终结性评价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鼓励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

6.ESP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

ESP课程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ESP教师的选拔与筛选是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从优秀教师中经认真选拔后,组织严格的专业培训,使之掌握专业英语语言的特点和体裁,具备必要的专业学科知识,游刃有余地实施教学,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有效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

此外,师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为ESP课程提供更全面广泛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前沿性和时效性的特点;以往较呆板、单调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在网络的推动下会变得更为具体和生动,使教学材料变得更逼真,更具感召力,有利于强化ESP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 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地域经济的不断腾飞,社会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面对这样的新型挑战,高校应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秦秀白先生曾提出过,“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应该是ESP教学”。鉴于此,所有高校的ESP教师应主动思索,努力探求如何提高ESP教学质量,顺应ESP教学改革浪潮,谋求ESP教学发展创新,为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做出应有的贡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 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马蓉.ESP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科教文化,2013(3):108.

[3]夏玉波.浅谈ESP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人民论坛,2009(14):25.

[4]刘悦.普通本科院校ESP教学设计及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5.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语言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我有我语言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