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隋朝应对粮食安全采取的举措

2014-11-10 04:04刘长林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

刘长林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从古自今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同样作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隋王朝很早就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本文通过隋王朝关于粮食安全举措入手,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今粮食问题改革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粮食安全;隋朝;采取的措施

贾谊在《论积贮疏》中写到,“仓廪实而知礼节”⑴,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应经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而对于中国几千年历史而言,粮食问题往往被提升到很高的层面上,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规模农业为主体、家庭手工业为辅助的自然经济。在这个经济结构中,农业处于支配地位,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粮食收成的好坏如何,都直接影响到政局稳定和国家安全。另一方面是粮食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是整个人类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历朝历代都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认为“国家大本,食足为先”,粮食甚至被视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⑵隋王朝作为是中国古代社会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重要的朝代,在封建社会占据重要地位,对隋朝采应对粮食问题采取措施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粮食安全问题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去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所谓的“国家大本,食足为先”。

而对于隋朝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首先得关注的是隋朝建立时期的整个社会粮食安全背景。在隋朝建立之前,中国经历了南北朝这样一个混乱年代,这个时期由于长期的分裂和征战,农业生产也受到较大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相比较秦汉时期而言,有了明显的下降,粮食总产量稍稍大于粮食总消费量,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粮食整体上是紧张的,稍遇灾害就有可能发生灾荒。在这种情况下,随着隋王朝的建立,封建统治者很快便意识到了因为粮食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可能导致新生的政权动荡不安,为了缓解粮食安全问题,隋朝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而言,其一便是能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小农经济时代,那么来自于个体农户的粮食生产量便是封建社会粮食产量最为重要的一环。作为封建统治者,自然知道土地对于个体农民的重要性,隋朝建立以后推行的正是自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度。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均田令规定: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皆以北齐制度,即一夫受露天80亩,妇人40亩,丁男另有桑田或麻田20亩,是为永业田。奴婢按良人办。丁牛一头受田60亩,限4头⑶。推行均田制度的意义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耕者有其田,自然随着农民积极性提高,隋朝的粮食产量自然会相应有所上升。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隋朝政府还大力鼓励百姓垦荒,而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也随之快速增长,大量的人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人们大力垦荒,使得隋朝年间垦田面积不断扩大。据《通典》记载,开皇九年,全国的垦田数为19404267顷,至大业年间,增至55854040顷⑷。虽然这一记载不一定确切,但是隋朝垦田面积增加却是事实。[1]

可以说隋王朝均田制度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极大的缓解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耕者有其田,这样一来粮食危机也随之缓解。

二、兴修水利,土地改造

古代社会中,农业受到自然因素影响极大,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而兴修水利则是有助于防止了水旱灾害,同时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隋代的农业发展与重视水利兴修是分不开的,隋以前有不少水利工程因战乱割据而年久失修,隋统一后,开始大量修复改造水利工程。如《隋书》中记载,蒲州刺史杨尚希颇有惠政,督导人民“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⑸。寿州总管长史赵轨“劝课农桑,更开三十六们,灌田五千顷,人赖其利”⑹。

另外在有的地区百姓还大力改造盐碱地、沼泽地,以缓解因为人口增长而耕地不足的困境。据史书记载,其中怀州(今河南沁阳)刺史卢贲引导百姓决沁水东注,修筑“利民渠”和“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⑺兖州地区因沂水、泗水泛滥,刺史薛胄引导百姓“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有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兖渠”⑻。

总之,隋朝大兴水利,积极开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出现了短暂的“人多殷富”的局面。

三、修建粮仓,加大储备

粮食储备是为了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从而达到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早在汉朝时期,贾谊就提出了仓廪储备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隋朝的粮食储备继承的是自汉朝以来的常平仓制度,即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运用国家手段通过设置的粮仓以备灾荒时期用以供应官需民食。《隋书·食货志》中记载“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⑶”以致“府藏皆满......于是乃更辟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从而可以看出,当时隋朝的大兴城(长安)粮食储备已是几近饱和。另外,因为京师粮食储备饱和,隋朝政府相继在卫州(今河南汲县)设黎阳仓,洛州设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用以“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已给京师”⑶。隋朝大业年间,又修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经探出粮窖259个,其中大窖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窖储粮数千石。⑼另外隋朝还修筑立义仓,用来方便地方赈灾之用。经过隋朝早期的大量储粮,史载,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⑶”而直到唐王朝取代隋朝二十余年之后,隋朝府藏粮食依旧尚未用尽,可见隋王朝存储粮食的丰实程度是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同时也可以看出隋王朝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之深。

四、开通运河,南北运输

自从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民迁到南方,同时也导致南北经济中心的转移,自隋唐以来,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南方的水稻种植产量已开始超过北方旱地种植产量,因而当时的国家粮仓又被开始向南转移,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江南已是“鱼盐枸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⑽。

然而因为北方在地理位置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当时隋帝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北面的突厥、高句丽等),而且北方作为战略中心经常囤积百万大军,这对日加衰落的北方农业来说是极大的负担,为了解决北方的粮食危机,隋政府亟需‘南粮北调,而当时陆路运输远不如水上运输便利,因而从文帝开始就着手准备大运河的挖掘。

到隋炀帝时,隋帝国已经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的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极大的沟通了南北运输,更好的便与南方漕粮的北转。

隋朝经过一系列粮食安全方面的举措,短时间内巩固了新生的南北统一政权,随之也为了‘开皇盛世的到来提供了条件,同样隋朝早年的一系列粮食安全举措,也为后来隋炀帝的军事远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反观今日之中国,粮食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唯有以史为鉴,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总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外乎一个饭碗问题,而历史上的兴衰,值得当代中国警醒。

注释:

[1]杜佑本人就怀疑大业田亩数不实,他在原注中指出:“按其时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则每户合得垦田五顷余,恐本史非实。”

参考文献:

⑴汉书:卷二四食货志·论积贮疏[M]

⑵钟甫宁、朱晶、曹宝明.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⑶隋书:卷二四食货志[M]

⑷通典:卷二食货·田制下[M]

⑸隋书:卷四六赵尚希传[M]

⑹隋书:卷七三赵轨传[M]

⑺隋书:卷三八卢贲传[M]

⑻隋书:卷五六薛胄传[M]

⑼河南博物馆.《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J].文物.1972年第三期

⑽宋书:卷五四传论[M]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
我国的粮食安全及对策探讨
我国的粮食安全及对策探讨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
云南省粮食安全视角下马铃薯产业发展
基于区域竞争视角的我国粮食安全与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