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熊鸣琴+吴觉妮+符秋眉
[摘 要]海疆是我国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海南岛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海疆观念在国家对海南的治理与开发起关键作用。本文从中国传统海疆观念的演变与海南开发的角度,以唐宋时期海疆观念的演变为切入点,比较唐宋时期国家海疆观念与海南治理与开发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海疆观念;海南;治理;开发
人们对海洋属性的认识、利用与管理方式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反映,我们称之为海疆观念。中国传统海疆观念大致缘起于先秦以前,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与延续至清代,有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弛张更替、强干弱枝、守土防御等特质。海南自先秦时期受到海疆观念的影响,随着历代海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保持有自身的特性。本文从中国传统海疆观念的演变与海南开发的角度,以唐宋时期海疆观念的演变为切入点,分析、比较唐宋时期,及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国家海疆观念的变化,进而探析其与海南治理与开发的密切关系。因学识所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从蛮域到郡县:先秦至汉朝,中原王朝对海南的认识
(一)先秦时期
据史料显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普遍接受兴渔盐之利的海洋观念。自韩非子提出“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的理念,揭示了海洋对富国的作用后,沿海诸国都非常重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目光投向东南沿海的百越之地。海南岛在此时进入中原王朝的视线。
海南岛孤悬海外,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荒蛮之地。海南在先秦时期,有多种史籍记载,清雍正《广东通志》所载:“琼州府,唐虞为南交,三代为扬越之南裔,秦为象郡之外徼”。说明在唐虞之世,海南岛是外徼的荒蛮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并六国。此后,秦始皇先后两次南征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发诸尝逋逃之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据李勃先生考证,秦代海南岛属于象郡地,归于南越国统治。可见,海南岛虽和广西南部同属象郡,但岛上实际并未设立政权机构。
秦始皇在位十二年,为了巩固统治,五次出巡,其中四次东巡沿海。为了稳定东南沿海的百越之地,秦始皇派兵经略岭南,对海外交通进行开发,也明显蕴含了向海外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说,秦始皇对海疆的重视和获取海洋利益的需要,让海南走上新的发展轨道。
(二)西汉:从开疆走向舍弃
西汉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扩张疆土的时期。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平定南越后,在海南岛上建立了珠崖、儋耳两郡。从此,海南岛正式被列入中国版图,实现了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统治,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汉武帝在岛上开置郡县,把海南纳入中央管理体制中,实行封建制度的管理和统治,在客观上显然有利于本岛社会的进步和土著居民的开化。但是,汉武帝在本岛开置郡县的主观目的,并非为了开发建设本岛,而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和掠夺岛上的珠、犀、玳瑁等土特产,因此导致岛民的激烈反抗。应对激烈的反抗,贾捐之建议放弃海南,“又非独朱厓有珠、犀、玳瑁也,弃之不足惜”。宋人周去非认为汉代弃海南是因为“今雷州徐闻县递角场,直对琼管,一帆济海,半日可到,即其所由之道也。元帝时以海道闭绝,弃之。”可见,把海南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一环是西汉开发海南的初衷之一。汉代开发海南除了开拓疆土的意义外,开发海南是维护边疆、海疆安全的防务需求,也有“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的经济动机。在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情况下,舍弃海南就提上议事日程。
汉武帝之后,汉廷财力已感困难。加之对岛上自然环境缺乏认识以及岛民的频繁反抗,所以在建置儋耳、珠崖二十多年以后,采取收缩政策,始元五年(前82)把西部的儋耳郡并入珠崖郡,仅存一郡作为海南建置代表。初元三年(前46),又撤销珠崖郡。后仅在今琼山境设一个朱庐县,归海北合浦遥领。西汉对海南的统治,在六十五年时间里,从两郡变为一郡,又从一郡变为一县,区域缩小,级别降低,最后连郡县官吏、戍卒以及汉族士民等撤到海峡以北。这实际上等于放弃了整个海南,意味着开发步伐停滞下来。
(三)东汉-隋:海南在遗忘中崛起
从东汉时期到隋朝统一,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动荡过程,但海洋实践活动仍在继续进行,重视发展海外贸易,并在海上开辟航线和航海技术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这个阶段,虽然历经政权变换,海南岛总在统治者的视线内。
汉朝对于海南岛的统治,从罢珠崖郡之后,并没有设郡治,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伏波将军马援抚定珠崖,成为隶属合浦的一个县。虽然建置有所收缩,但人员往来却有更大发展。《琼台正德志》载:建武二年,青州人王氏与二子祈、律,家临高之南村,则东汉有父子至者矣。说明汉代海南的移民已经和商业联系到一起。《汉书·地理志》云: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由此可见,自汉代以来中国使者、商人航行南海,发现南海诸岛,沿海各地民众相继至各岛并居住开发,历代不断。汉代已建立水师,承担着巡视海域的任务,东汉时期,中央政府常派官员巡视南海海域及各部。但是汉代的水军虽为常备兵种,但无常设的水军统领,平时归郡守管理,战时则随军事活动而临时任命首领。这种情况说明当时拓疆戍边的海上军事活动仍处于初始阶段,还未受到以大陆为中心的中央王朝的应有重视。
隋朝初年,国势兴盛,航海能力比较强,积极从事海上经略活动。在隋炀帝重视海洋事业和“务远略”的政策下,海南岛的建置发生变化。隋朝在岛上复增郡县,计有珠崖、临振、儋耳三郡十县,除汉代建置范围以外,还首次包括岛东南部,并结束了珠崖为雷州半岛所遥领的历史,是海南岛行政体系建立的一个划时代阶段。之后历朝历代,海南岛不论设郡置州还是设府,都统属于中央政权治辖之下,成为全国统一行政区划的组成部分。
总之,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隋代及以前运用舟师进行海上经略活动,还属于谋求经济利益、拓展疆域的初级阶段。海南在中央政权开拓疆土的主权意识作用下,加快了开发的步伐。
二、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海南开发
1.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南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向以盛唐著称。唐朝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思想观念上体现出对外开发意识的增强。唐太宗执政后即申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表现出一种平等对待周边国家的开明态度。唐高宗下诏鼓励实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诏令曰:南中有诸国舶,…舶到十日内,依数交付价值,市了,任百姓贸易。其官市物,送少府监,简择进内。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只要按规定交付一定的货税和官市后,即可任百姓贸易。在政策的引导下,从广州起航,经西沙、南沙群岛到波斯湾、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兴旺。唐政府所设置广州市舶使的职责之一,就是为朝廷抽取商税。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30%关税的市舶之利,遂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收入。据《两唐书》记载,得知黄巢起义军攻占广州后,唐王朝大为恐慌,左仆射于琮说:南海有市舶之利,岁贡珠玑,如令妖贼所有,国藏渐当废竭。可见对海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唐朝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推动海外贸易蓬勃发展,这实际上是对秦汉以来海洋社会经济属性的深化,发展海外贸易与国家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海南岛地当南海之冲,北接中国内地,南邻南海诸邦,自古便成为中国与南海海上交通之中点。特别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过,在从广州出航经越南、马六甲海峡、印尼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的航道中,海南岛是交通线上的必经之路。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内地商人把海南岛许多特产运往海外或大陆贩卖。因此,唐政府把注意力投向海南这个偏远的瘴疠之区。随着唐政府有意识经略海疆重视海外贸易,发展社会经济,海南的地理优势立即显现出来,中央政府必然重视海南的治理与开发。
2.海南开发新篇章
唐朝比前代王朝更重视开发边疆,经营海疆。海南岛的开发掀开新的篇章。首先是唐朝对海南岛的统治比隋代大为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和前代一样在本岛推行羁縻制度,而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政机构,“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进行直接统治和管理;二是不断增设统治机构,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唐代少数民族地区一般被划为羁縻州。海南虽属少数民族地区,但不设羁縻州,而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同其它地区一样设州县管辖,说明唐代颇重视海南开发。唐朝在本岛的建置空前发展,行政区划不断扩大,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鼎盛气势。
唐代开发海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建置已不限于过去开发的珠崖、儋耳等地区,第一次扩展到东部乐会、陵水等县。(2)积极增设郡县如临高、容琼等县,把过去王朝势力未到之处纳入开拓范围。(3)唐继汉后在河口海岸设治外,还进一步把开拓区域溯南渡江而上,向它的腹地和纵深方向推进,如在南渡江中游一度设忠州(今屯昌境内),在它的支流龙州河流域设曾口县,继而从南渡江下游南下,绕五指山区北缘,经今定安、琼海,与东南各州县连成一片,从而完成了环岛建置。(4)岛上开拓得到岛内外海陆交通的配合,促使它向纵深方向发展。唐代南海航线继晋以后通过岛东部海域的所谓“通海夷道”更加发展,与南洋和印度洋诸国联系加强。这无疑是有助于海南东部开发。
三、从蛮裔到疆域:宋代——海南开发新阶段
(一)宋代对海南的认识
1.谪宦与儋耳
海南岛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社会发展面貌,至宋代,仍视为炎荒之地。史载:“初平岭南,(宋太宗)命太子中允周仁浚知琼州,以儋、崖、振、万安等四州属焉。上谓宰相曰:遐荒炎瘴,不必别命正官,且令仁浚择伪官,因其俗治之。”海南不在九州封域之内,尚在荒服之外。所以在中原人士的观念中,海南甚为遥远。乾兴元年(1022),丁谓远谪崖州,曾作《到崖州》:
今到崖州事可蹉,梦中常若在京华。
程途何啻一万里,户口都无三百家。
夜听孤猿啼远树,晓看潮浪瘴烟斜。
吏人不见中朝礼,麋鹿时时到县衙。
从丁谓诗中可见,崖州万里之遥,人烟稀少,本该庄重肃穆的县衙竟然能有麋鹿时常出现,崖州荒凉可想而知。
绍圣四年(1097),大文豪苏轼得知被贬海南后,给友人王敏仲的信中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待他责授琼州别驾后,在《到昌化军谢表》中对宋哲宗直言:“并鬼门而东鹜,浮瘴海以南迁。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表文中充满悲观的情绪。在与朋友的书信中亦悲叹:“某垂老投荒,岂有复见之期”。南宋时,李光贬至海南,也作诗表达了“聊表蛮邦作醉乡”之感。
从以上贬谪到海南来的官宦文人诗中,不难看出,在中原人士的眼中,不论是君王还是文人墨客,海南就是一片令人畏惧的荒蛮之地。
2.“背海立国”:南宋海防形势严峻下的海南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开封,俘虏徽钦二帝及赵宋宗室北归。当时康王在外幸免于难,后在南京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宋高宗即位后,定都杭州。这一立国态势,被刘子健先生形象称为“背海立国”。南宋建立后,金军已经占领中原大片土地,边防线南缩到黄河、淮河一线,原来远离前线的东南沿海顿时成为了国防边缘地区。为了加强海防,南宋政府构筑了一环二线的防御格局,所谓一环,是以首都临安为核心,在江浙沿海一带形成的环状兵力分布格局。两线指江浙以外的淮东和福建、两广地区。淮东沿海是海防的北线。福建、两广地区是海防的南线,在南宋中前期,这里虽远离敌境,但南宋政府经常从这里征调民船和水军,因此在海防上处于二线地区。
南宋末期,战备升级,广西也成为了海防的前沿地区,海南的海防作用也随之加强。早在北宋庆历中,海南就设有水军,“招收广南巡海水军,予以旗鼓训练,备战守之役”。南宋时宋兵与金兵隔江对峙,“水军之制,则有加于前”。南宋政权也正是依靠强大的水军,才挡住了金兵南侵的锋芒,遂能偏安于江南五十年。此外,为保护海外贸易航道的安全畅通,宋代在广州、泉州、明州、扬州等主要港口的外围,设置多处军寨,以“控扼至要之地”。在举国上下重视海防的情况下,海南也不例外。绍兴三十二年(1162),广南西路经略安抚、提刑司申:本路转运判官邓酢言:广西琼、雷、化、钦、廉等州,自来不曾置水军,遇有海盗冲犯,如蹈无人之境。今欲招募水军四百于琼州白沙海港岸置寨屯驻。于是,南宋始置全岛水陆最高治安兼军事机构——海南水陆都巡检使司,设水陆都巡检使一员,由广南西路经略司准备将领兼任。并置白沙寨,统辖水军,弹压盗贼。又招置水军二百人驻扎琼州。南宋在国土狭小的情况下,海南开始享受国民待遇,而不是各类罪犯的收容所。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知琼州黄揆建议不要再把海南作为流放罪臣之所,认为流放奸民到海南为兵,“是聚千百虎狼而共置之一丘也”,一旦积恶溃裂而出,则海南之民,“项背不能帖席而卧也”,请勿专送罪人赴海南。高宗从之。
(二)海疆观念与经营海南岛
1.全岛建置
入宋之后,随着整个中国社会重心的逐渐南移,岭南交通承担的政治、军事职能也渐渐被经济职能所取代,而广东的水路两路交通较前代更加发达,海外贸易更加繁荣。宋代对海南行政建置也随着政府的重视发生改变。宋太祖时期,全岛建置转运司一、州四、县十四;至南宋末年,全岛安抚司一,节镇州二,军三、县十二、镇一、寨九。建置比较稳定,有利于当地的统治和开发。为了加强集权,太平兴国三年(978),置全岛最高治安管理机构——海南四州都巡检使司;熙宁间(1068-1077),设置全岛高级统黎、抚黎官职——三十六峒都统领;元丰四年(1081),改置琼管安抚司,统管全岛军民两政。以上这些措施大大减少行政指挥层次和臃肿局面,适应经营海南和贸易发展的需要,加强了琼州的地位。随后使琼州兼广西路安抚都监,“提辖海外逐州军公事”,起着路一级某些行政职能,加快促进岛内外的交流和地区开发。因为海外贸易的缘故,沿海地区仍是宋代开发重点。
2.汉黎环形开发区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海南因海路颇受重视,加之海南未受战乱影响,有稳定的发展环境。对比汉唐时代,政府对黎人全无政策可言的状态,宋代时有了较大改观。因汉唐迁移到海南的汉族逐渐繁多,汉黎之间交往逐渐加深,宋政府开始正视对本土(黎族)的开发。
赵宋政权对本岛基本上采取怀柔政策,以招抚内附为主,促使黎族汉化区域不断扩大,这也是经营范围扩大的重要表现。以建置为分野,从山区到沿海,大致形成三个分布带,即“生黎”居中心山区,汉族分布在沿海四周,“熟黎”介于两者之间。这种环形人文政治地图与本岛地形的圈层特征有某种相似之处,反映了开发程度不同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沿海汉族和居住在所谓州县以及“省地”的汉化黎族区。他们都属于国家编户,一样当差纳粮,居住地没有截然分明的界线。在这一完成民族融合的地区,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是本岛开发地区。第二层所谓“熟黎”地区,包括两种人,一是与汉人接触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半能汉语”、“耕省地”、“供赋役”,直接受政府控制的黎人;二是从岛内外由于各种原因逃入黎区的汉人。前者虽然也居住在州县统治范围内,但离州县较远。最里层所谓“生黎”区,分布在五指山腹地,“去省地远,不供赋役”、“生黎之巢深邃,外人不复迹”。他们处在州县统治的范围之外,生产生活条件都比熟黎落后,虽有农业,但渔猎采集占主导地位,各方面都保留着浓厚原始公社成分,愈往中心愈原始。形成了苏东坡所称的“四州环一岛,百峒蟠其中”格局。
怀柔政策在国家政策上的体现,从《宋史》、《宋会要》等宋代史料中可知,对黎族的统治办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黎乱,必以力谋和平解决之法,非至万不得已时,不轻用兵。第二:对归顺的作乱黎首,准贷其罪,以示宽大。第三:对归顺黎人特加优遇,以资奖励。第四:减免黎人租赋,以示体恤。第五:以官爵笼络黎首,以其治黎。第六:奖励抚黎有功之人,以示国家方针。第七:努力化黎,遏制乱源。第八:对汉黎纠纷,尽可能以公平处之。这些都是怀柔和羁縻政策的运用,颇有效果,所以宋代,黎乱并不多见,为海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宋代对海南的开发以生黎族在中心,熟黎和汉人环绕四周的开发模式逐步为历代继承,发展成为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这个模式,主要是因海外贸易的作用,海南岛四面环海的区域都有港口或者开展与海外贸易有关联的业务。为了海外贸易的正常进行,有必要阻挡黎人的侵扰。同时为了防范海盗,保护航道安全,港口附近区域驻守官军,原地的黎人则逐渐内退,逐步形成环形开发模式。
(三)宋代海外贸易与海南开发
1.海外贸易与国家经济
北宋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终其有宋一代,一直面对北方领土失控的窘境。在北方少数民族进逼中原的强大压力下,经济中心逐步南移,宋朝政权向海外用力的趋向也明显加大。宋金战争后,南宋偏安江南,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持国家庞大的财政支出,必须多方开辟财源以增加财政收入,其中海外贸易所带来的丰厚收入自然会引起高度重视。从宋太祖开始,一直到南宋历代帝王,都重视海外贸易,实行鼓励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宋太宗时,“遣内侍年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采取主动、积极的姿态向海外发展,而且在具体做法上也灵活变通,以“空名诏书”的办法,极力招徕海外诸国到宋贸易。在此政策推动下,海外贸易成绩斐然。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大抵海舶至,十先征其一,价直酌蕃货轻重而差给之,岁约获五十余万斤、条、株、颗。宋仁宗皇佑(1049-1067)中,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治平(1064-1067年)中,又增十万。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10)间,九年内收至一千万。南宋偏安临安,为了维持半壁江山,海外贸易更为政府所重视。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规定:“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在各项措施的鼓励、刺激下,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总的来说,“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一带包括广大的沿海地区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所谓“经费困乏,一切倚办海舶”,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海洋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宋代对海洋的社会经济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海洋方位和海洋安全的重视程度较之前代也有所加强。宋高宗强调“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海洋经济资源,保护发展海外贸易,并把其纳入国家财政管理轨道,已被视为富国的重要途径。
2.海南贸易与开发
宋代海南岛与南海诸国的交通和贸易逐步发展起来。海南岛与南海诸国地理相近,贸易便利。“海南四州黎峒地与南蕃相望”,“琼州、万安军、吉阳军…若夫浮海而南,近则占城诸蕃,远则接于六合之外矣”,开宝四年(971),广州设置市舶司,东南亚诸国在宋代去往中国的航线,从越南中南部沿海航行,然后东北行,直到海南东南角,再沿海南岛东岸航行到海南岛东北角,东北行至屯门,入内河,抵广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海南岛成为与南海诸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广州市舶司的设置,更加快海南岛航线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