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以学定教,精择教学内容

2014-11-07 04:03黄琴芬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伯父文体诗歌

黄琴芬

当下,“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思考维度:语文教学,我们该教什么?有老师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必须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只是个技术问题,“教什么”才是思想问题,才是根本。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灵心慧眼,善择教学内容,变我要教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明确学生学习的起点,厘清学生学习的难点、重点、兴趣点、生长点。深度解读教材,从而充分发现、发掘教材中有教学价值的内容,进而带着对知识的本质认识,带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去重构教学内容,用好文本,走向生本,真正和“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实现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试从四个维度浅议如何践行以学定教、精择教学内容。

一、基于学生文体特征认知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很大的一个功能在于引导学生读、学、写,凭借课文引例,悟得不同文体读写规律,进而进行拓展运用,最终形成一定的读写能力。现行人教版小语教材主要依据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虽不按体裁编组,但却隐含文体特征的教学预示。任何一种文体形式都有它特定的篇章结构以及语言形式,如果教师缺少基本的文体意识,对于任何文体都将之禁锢在繁琐的内容分析中,不在文体特征的认知上定向选择教学内容,那可以想见,一个个独特的文体所承载的丰厚的知识内涵终将消弭殆尽。最理想的做法,是将文体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的教学有机融合,从实现意言兼得的角度去梳理、择定教学内容。

一位老师上《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在敦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文体语言形式的有效融合上堪为范例。初读诗歌板块,引领孩子们发现诗歌每小节写了什么,感受诗歌传达的情感意旨。然后顺势启思:“前四节诗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除了战争的硝烟刺痛我们,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诗歌前四小节的写法相似处进行探究,体悟诗歌的语言特色和结构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启悟,学生循迹慢慢剥开内容的外壳,发现了诗歌建构的内核,从而深度领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强烈情感:一是通过渲染式的朗读,体悟“这究竟是为什么?”每小节末尾一句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二是通过去掉每一节的第二行诗歌,让学生通过比照,感受对比这一写法的妙处;三是通过将“大海、沙漠、夜空、草地”换成“大海、湖泊、大江、大河”,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意象的典型性选择对表达情感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此课堂,使学生既得意,又得法,更唤情,可谓妙哉。

二、依据学生言语发展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致力于学生的言语发展,而要发展语言就必须根植于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曾几何时,“训练”一词如“洪水猛兽”般渐渐远离我们的语文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繁复缜密的人文熏陶,一时语文教学谈“训练”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矫枉过正的结果就是让学生的言语发展扼于瓶颈,处于短板状态。近年来,这种现象得到了充分的改善和有效的矫正,“训练”二字重登语文教学的大雅之堂,并且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有别于过往机械式的练习,与情、智、法等兼容。语文名师窦桂梅老师坦言:“语文教学要在语言中‘出生入死。”这就要求教师基于字词句段篇的文本内容,因课设练,循学导练,选准语言训练的切入点、着力点,借助听、说、读、写之道,探寻语言文字理解、积累、运用之路径。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散落文中的言语训练点,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用心撷取,精心设练,就一定能看到课堂上孩子语言学习的质的提高。

三、依托学生思维发展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普罗塔戈有句名言:“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此话一语道出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也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语言和思维是语文的两个核心因素,因此语文教学在致力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做到语言与思维的统一。为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应着力抓住每一篇课文中蕴含着的可供思维发展的语言素材,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来精心预设,引导学生踏上思维发展的快车道。

课文《晏子使楚》是一则很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学生对故事情节是比较感兴趣的,但若仅限于此,读读演演,热闹过场,教学的视野不免狭窄。若能抓住课文中描写的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反复地揣摩、层层地探究等思维的操练,领会晏子的话背后的“潜台词”, 感悟语言的推理过程,感受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必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课堂的效率才能得以提升。

四、立足学生情感发展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老师、学生、文本彼此沟通,产生共鸣,才能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容易“情动而辞发”处进行诱导,使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的美好境地。

赏析绍兴刘发建老师设计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对这种“情感诱导”式教学方法体会很深。教师从情感角度切入,用心选择教学内容,依次设计三个板块:板块一: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亲近鲁迅;板块二: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鲁迅;板块三: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鲁迅。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以学生对鲁迅的敬仰之情为立足点,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层层推进,实现从“伯父”到“鲁迅”的人物形象认知,达到了内容与情感的有机融合。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往往将更多的精力研磨于解决“怎么教” 的困惑中,而忽视了对“教什么”的审慎与思考。当下,以学定教的理念提醒我们,从一定意义上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只有“教什么”的方向认准了,“怎么教”的技术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助力。反之,即便再纯熟的技术,都有可能成为南辕北辙式的适得其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涵养自己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的能力,唯有此,语文教学的实效才能真正彰显。

1endprint

猜你喜欢
伯父文体诗歌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伯父的黄昏恋
诗歌岛·八面来风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
借给伯父一百元
诗歌过年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