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

2014-11-05 03:10毛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民族关系和谐社会民族地区

毛燕

摘 要: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到达了新的高度。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剖析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民族关系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以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和谐社会;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278-02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毒品问题、人口流动和拐卖问题、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及贫困问题都很突出,这些问题又总是具有相互交织的复杂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民族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因此,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工作的根本职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加上“和谐”要素,并把它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是中国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

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的思想,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概括和新总结,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党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民族关系认识的重要发展,为我们更加全面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出了方向。”[1]正如有的学者所分析的那样,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加上“和谐”要素,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民族关系上的一种必然要求,没有民族关系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更谈不上整个国家的安宁、稳定,甚至统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表述,是一种理性表达、一次深化、一次飞跃,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规律进行探索、认识和把握到达了新的高度,并按照客观规律寻求的理论结晶,反映了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求真务实的执政兴国的优秀品格。

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民族关系具有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互助合作的有限性、民族和谐的初步性等相对不完善的特点[2]。“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概括,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从经济层面来看,当前,中国民族关系存在种种不和谐因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4 年,民族自治地区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目前全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2 800万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1 300万,占46%;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5 800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3 300万,占57%[4]。由此引起的各种影响民族关系问题和影响全国发展大局的问题,就有了必然的根据。

从政治层面来看,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标志就是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当前,中国不同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仍有较大的差异,民族构成状况较为复杂,宗教信仰多样并对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富有民族特色的多样性的政治文化也对政治关系的形成和演变发挥着无形却十分有力的影响。另外,边疆民族地区有些民族与国外民族属同一民族,是跨境民族,因而很容易受周边国家的影响。因此,民族地区的政治关系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显得更为复杂,体现出突出的民族性和边疆性[5]。

从文化层面来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奇葩。多样性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共存共生,则是创造和谐社会需要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条件。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现代化可以产生经济生活的共性水准,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同,“但不是通过摧残文化的同质化,而是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充分肯定和发展”来实现的[6]。在经济全球化冲击的今天,保护文化多样性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理念。因此,“在这个世界上,承认那些产生不同文化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基本前提具有同等合法性既是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就使得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成为可能:这是在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上保持和平和生存下去的基本的先决条件”[7]。

从社会层面来看,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由于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正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联动的关系,是一个同生共在、相互制约、相互推进的关系。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问题优先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碰到的问题,每一个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足密切相关。这就存在了诸多的问题,而这诸多的问题也是今天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endprint

三、和谐民族关系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和谐民族关系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动力。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少数民族作为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利益群体,在实现其利益要求方面受到自身条件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中国的民族问题虽然表现复杂多样,但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的矛盾。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根本措施,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和谐民族关系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民族问题与世界的民族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当牢固树立与落实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从战略和全局角度重视并科学认识和处理当代世界及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落实为中国民族关系加快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民族关系和谐,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民族工作的根本职责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路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加快在民族地区树立和落实社会发展优先的战略。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下,强调社会发展优先,以社会发展优先来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不失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民族地区实施社会发展优先战略的重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放在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这是民族地区政府要特殊给予关注的。否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就民族地区的城市社会、农村社会的发展而言,坚持社会发展优先战略,重点应放在农村社会发展上。在效率优先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村曾一度是一个逐渐被遗忘、被放弃的角落,教育、卫生、金融、供销等原已构建起来的体系出现了弱化趋势。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土地的流失、散失,很多青壮年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农村的衰败迹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民族地区的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应该把社会发展的优先性摆在各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地位上,统筹加以考虑和实施,以此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希恩.深刻理解“和谐”在中国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

[2] 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第2 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 胡锦涛.人民日报,2005-05-28.

[4] 金炳镐,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与时俱进[C].“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5] 周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J].思想战线,2003,(3).

[6]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法]埃德加·莫林,安娜·布里吉特·凯恩.地球·祖国[M].马胜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责任编辑 陈 鹤]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关系和谐社会民族地区
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研究
关于宁夏回汉通婚现象的调查研究——同心县为例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