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11-05 10:33纪咏梅王丹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农民

纪咏梅 王丹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其融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中国是农业大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民生态行为受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经济利益和生态执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优化农民生态行为就要加强农民生态教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农村生态执法力度。

关键词:农民;生态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029-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中国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农村发展落后,农民人口众多。目前,农业污染已经成为中国面源污染第一大来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固然离不开政府部门,但从根本上说,农民直接接触农村生态环境,他们才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因此,分析农民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索优化农民生态行为的有效路径,对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生态行为的现状

农民生态行为,是农民为满足自身精神层面上和物质层面上的需求,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展现出来的可以对生态环境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一系列活动过程[1]。农民生态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生存。因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对农民生态行为的引导。

当前虽然一部分农民已经开始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生态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农民的非理性生态行为随处可见。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不合理的开荒,造成农村生态植被的破坏;为了提高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造成土壤板结和水资源污染;随意丢弃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造成土壤、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家畜散养,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等不可降解物正大举“入侵”农村。农村成了污染的重灾区,甚至有的地方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威胁到了农民的生存,农民患癌症等大病的比例大幅攀升。正如挪威学者Leiv lunde在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后指出的那样,“同正在改善的城市环境相比较,农村环境趋于恶化。”[2]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除了城市转移污染和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以外,都与农民的生态行为有关,因为农民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单位,其生态行为状况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整个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农民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

1.农民生态行为受生态意识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农民的生态意识状况影响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生态行为。当前,大多数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出于生存的需要,农民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使得农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认识不清。他们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工业造成的,农业对环境的破坏要小得多。因此,绝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当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并未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并未真正意识到当前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农民落后的生态意识影响了农民的生态行为,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非理性生态行为。

2.农民生态行为受生态知识的影响

生态知识是理性生态行为的前提。目前,农民的生态知识相当匮乏。一方面,农民只关注与农业生产和自身生活有关的生态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生态知识了解非常少。另一方面,关于农业生产和自身生活有关的生态知识,农民也只是有个粗浅大概的了解。中国农民人口众多,农民文化水平低,虽然早在1996年中国就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但教育对象基本是城镇人口,并未将农民纳入其中,导致农民生态知识匮乏。如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产量下降,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就不断加大化肥的使用量,农药的使用量也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这在农村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缺乏生态知识,农民就无法理解生态危机的严重危害,就不会采取科学措施来保护环境,就容易产生非理性的生态行为。

3.农民生态行为受经济利益的影响

相对于城市而言,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中国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受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农民的生产大多是粗放式的生产,是用环境资源来换取经济效益,如造更多的田,用更多的水灌溉农田;对自然资源“多取少予”,甚至是“只取不予”;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盲目地依赖现代农业物资,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乡镇企业大多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更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将污染直接排放到河流里。在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中,经济利益必然会影响农民对生态行为的选择。农民往往会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长远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当获取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农民大多会选择前者,于是就表现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非理性生态行为。

4.农民生态行为受生态执法状况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成加剧的态势。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及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农村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存,有学者统计了中国的癌症村,从南到北,密密麻麻,让人不寒而栗。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事件最后往往不了了之,生态执法力度不够,对农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并产生消极后果的行为,没有采取高强度的惩罚措施。据统计,在国家环保总局历年的执法中,暴力抗法和拒绝检查的事件全国每年有数百起之多[3]。相对而言,生态执法受阻的现象在农村有过之而无不及。农村生态执法力度不够,农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乡镇企业中的一些重污染型企业得不到有效取缔,导致农民生态法律意识淡薄,生态责任意识缺失,影响农民的生态行为。

三、优化农民生态行为的对策endprint

1.加强农民生态教育,提升农民生态意识,丰富农民生态知识

马克思早就提出:“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4]农村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说是农民的精神生态危机,根源在于农民生态意识的淡薄和生态知识的匮乏。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丰富农民的生态知识,才能使其对生态文明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在生产和生活中表现出理性的生态行为,才能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优化农民生态行为必须加强农民生态教育。应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发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生态教育,教育内容要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举办农药用药指导培训等活动。同时,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条幅、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生态教育,使农民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使农民掌握丰富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技能,使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民经济利益

农民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倘若农民连自身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要求他们去保护生态环境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就必须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生态农业以生态平衡理论为基础,在吸取传统农业的精华的同时,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能大大提高产出率,减少污染的排放,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建设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山区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在缺水地区可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在市郊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同时,国家要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出台各项生态补贴政策。如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回收废旧地膜;可对绿色生产实行农业补贴政策,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益,又能优化农民的生态行为,使理性生态行为真正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3.加大农村生态执法力度,营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

加大农村生态执法力度,首先要出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环境法律体系,但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专门法律,应尽快出台土壤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鼓励执法人员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和执法技能水平,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法律水平高、业务技能精的专业执法队伍。再次,必须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其中,保证农民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方面要降低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可设立农村环境污染举报专线或网站,有助于农民更方便地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另一方面可以设立农村环境污染举报基金,对环境污染举报人进行奖励,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