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造力结构理论的工科高校创新教育模式探究

2014-11-02 08:28:32张立志黄晓颖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6期
关键词:阿玛布丽创造力

张立志 黄晓颖

1996年有两份研究报告备受世人瞩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成为发达国家进入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宣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凸显了创新教育的时代主题:“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并认为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中国领导人敏锐把握到了知识经济发展与创新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不失时机地推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并深刻认识到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与此同时,源于美国的创造力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传入我国,得到来自科学方法论和心理学领域的率先关注,极大推动了我国关于创造力及创新教育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如何借鉴科学创造方法论的思想资源,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创新型人才培养难题,就成为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重视的共同话题。

一、阿玛布丽创造力三结构理论的现实启迪

哈佛大学教授特丽莎·阿玛布丽(Teresa.M.Amabile)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创造力心理特征。她在《创造力社会心理学:一种组分观念》(1983)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三结构理论”,即著名的“创造力组分模型”(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这一理论在同年出版的《创造力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进行了系统阐发。阿玛布丽基于对日常创造行为的观察,概括了有关创造力本质问题的十条基本假设,其中最基本的假设是普通人的创造力与天才的创造力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任何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创造,即正常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依据基本假设而将其自成体系的创造力结构概念加以展开,从而构成为其创造力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阿玛布丽的创造力结构模型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领域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创造技能(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及工作动机(Task motivation)(见图1)。这三个部分在创造过程中的联合作用构成了个体创造力的运演模式,其各自特定水平决定了创造力水平的高低。

图1 阿玛布丽的创造力三结构模型

其中,“领域技能”包括掌握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特别才能,指涉了创造个体在该领域进行创造的背景材料。领域技能的塑造主要依赖先天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运动能力,同时也依赖后天所接受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而“创造技能”则主要依赖于创造个体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依赖与领域训练有关的认知风格、工作方式,以及运用创造方法的能力。“工作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方面:前者是创造个体在评价所从事工作与自身兴趣匹配度时生成的,亦即对工作的基本态度;后者则是在特定情境之下个体对从事工作理由的认知,其生成既与个体低于外部环境约束的能力相关,也与外部环境对该工作各类约束的强度相关。

阿玛布丽认为创造的过程大体可为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酝酿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和评价结果。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工作动机分别在不同阶段起作用,同时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见图2)。

二、“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及其要素分析

国际上关于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有两种通行定义。一种定义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实现创新而展开的教育活动,即凡是以培养个体创新素质、提高个体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类教育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创新教育理念;另一种定义认为以培育创新意识与动机、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那些教育活动,即是“狭义的”创新教育模式。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对创新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广义的创新教育日益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美国的创新教育一直走在前列,有50多所大学设立创造力研究机构,致力于涵盖高校在内的创新教育。1995年,韩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改革方案中主张,大学教育必须由传播现有知识和外来知识向科技、文化创造的方向转移;翌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提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创新教育进入中国的发端是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先后出台,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提升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事实上,狭义的创新教育模式是创新教育理念在高等学校层面实践经验总结的成果。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经济学院、西北工业大学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新教育的试点院校。经过多年发展与探索,逐渐形成了第一课堂主导(中国人民大学)、第二课堂主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综合教育(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类典型的创新教育模式。

近年来,东北大学顺应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吸收现代创造学的创造力结构理论,探索出了“普惠性、递进式、全过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以2007年学校学生创新中心为契机,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发现,主要面临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受益面窄、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创新教育教学与活动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结合阿玛布丽的创造力结构模型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规律,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见图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造性人才培养在理论和现实双方面作用下的实践趋向。这既顺应了将创造力研究(Creativity Research)的学术成果转化为高校创新能力培育的现实需要,也折射出近年来创造力研究理论从重视创造主体到重视创造环境的学术汇流。阿玛布丽的社会心理学取向理论认为创造力是工作动机、领域技能与创造技能的综合,无疑提供了一种前瞻性的理论指导方案设计,有助于将创造主体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品质与社会生态环境相结合,深入组织、制度、社会文化等层面,以制定可操作性的创新教育举措。

图3 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

我们认为,“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包括了创新意识与动机、科学素养、领域技能、实践能力四个组成要素。(1)创新意识与动机。这是“创造力三结构模型”在创新教育领域的具体投射。所谓创新意识,就是对与创新(创造)有关的信息及创造活动、方法、过程本身的综合觉察与认识。创造动机是创新(创造)意识的核心问题,同时具有状态属性(由具体情境决定)和特质属性(与一些心理品质有关)。具体包括思维模式、基本态度与潜质开发。(2)科学素养。创造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业已证明,具有高创造性的人不一定具有全面素质和高智力。科学素养不仅涉及常见的认知领域和认识论范畴,而且涉及情意领域和价值观范畴;科学素养教育将构成创新教育的基础,是推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融合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认知风格、科学方法、基础知识。(3)领域技能。此处直接借用了阿玛布丽的创造学概念,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特殊才能。(4)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核心指向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造个体维度的技术素养,构成了技术创造力的基础。主要包括创业能力、综合素质、实践意志。

这四个组成要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且在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四个组成要素存在促进与制约关系:创新意识与动机是发起创新活动的前提,一般性科学素养是培养创新个体的基础,领域技能是创新过程顺利展开的保障,实践能力是创新成果达成的关键。

三、基于模型进行普惠性、递进式、全过程创新教育模式探索

近年来,工科高校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与转变,把培养适应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具有广阔社会责任感、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重点。遵循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科学设计、系统构建和目标管理,成功构建并实施了“普惠性、递进式、全过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大批“善创意、会创新、能创造、勇创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以普惠性原则构建的创新教育体系促进了创新教育大众化,普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新型创新教育体系使创新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惠及了每一名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并实施了递进式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体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不同年级的层次性,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价值取向,将创新教育融入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优化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以递进式模式运行的创新教育体系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促进了创新教育科学化水平。新型创新教育体系以“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为基础,在创新实践中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在创新理论研究中以创新实践为基础,使二者统一,全面提高了创新教育科学化水平。

第三,新型创新教育体系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平衡发展,提升了育人功效。新型创新教育体系以成立创新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专门机构为保障,克服了以往创新教育中实施单位过于“各自为政”弊端。在同一阶段,赋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相同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平衡发展,提升了育人功效。

为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工科高校大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所需,以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平台形成一批学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科研训练、科技竞赛活动,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科研的自主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水平和数量逐年提高,申请专利数量不断变化,一些科研产品也从实验室进入生产一线得到转化,体现了大学生学习的价值。

猜你喜欢
阿玛布丽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20:24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布丽·拉尔森 这次要把事情搞大!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30
布丽吉特:从法语老师到“第一夫人”
畅谈(2018年3期)2018-04-16 08:48:50
格雷马新“符号矩阵”视野下的彝族民间文学
凉山文学(2018年5期)2018-01-19 08:48:48
爱丽舍宫让“@布丽吉特”改名
环球时报(2017-11-13)2017-11-13 05:02:11
非洲女权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作家阿玛.阿塔.艾杜
今日财富(2016年6期)2016-10-21 17:53:31
致阿玛莲莎, 请她让她的金发散乱(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