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11-02 08:36章海玲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6期
关键词:契约校园文化辅导员

章海玲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的界说

心理契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霍桑实验,然而心理契约这一概念真正被引入管理学领域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研究者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和组织的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体现在雇佣合同中)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这一期望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同样也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同样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一些学者对于“心理契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研究、高校师生相互期望与心理契约的演进与调控等。但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体——专职思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研究较少。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赞同心理契约双向论学派基本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当事人的期望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截了当地表达,但双方借助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套隐形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也就是有关双方经某种方式的“要约—承诺”暗示,各自的部分期望被对方默契认同的一套权利、义务关系的隐形协议。据此,笔者定义专职思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持续交往互动中,彼此感知对方的期望并内化为对方所提供的责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形的心理契约较之于有形的规章制度更能影响和决定学生的心理、行为和结果。

二、思政心理契约的特征

作为心理契约的一种特殊形式,思政心理契约除具备心理契约的一般特征诸如主观性、动态性、非正式性等特点外,还具备自身的特征。

1.亲密性。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双方在意的并不是外在的思想教育成效,而是师生关系本身。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不能通过量化的考核方式来衡量,他们全过程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多途径如谈话、微博、微信、讲座等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深入学生内心,实现与学生心灵对话,达到育人效果,这是师生关系特有的亲密性。

2.教育性。教育关系本就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思政心理契约必然包含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政辅导员的心理预期是把学生塑造成具备完美人格的人,而学生的心理预期是思政辅导员因崇高人格、专业修养而成为其学习榜样。

3.政治性。高校辅导员设立的初衷是让辅导员成为学生的政治“领路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定位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但政治性依然是思政心理契约的主要特征。政治将不可避免地渗入构成思政心理契约的要素中,使思政心理契约明显地具有阶级特性,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

4.非功利性。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契约是为了实现双方的互赢和互利,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但思政心理契约是非功利性的,契约双方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利。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无私奉献的育人行为,思政心理契约的践行没有法律约束的强制性,需要主体双方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

三、思政心理契约的构建

“文字契约”很难涵盖思政教育过程中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关系,而心理契约正好可以弥补“文字契约”在实施过程中的欠缺。相对于文字制度的冷漠性,心理契约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较快地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减少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阻力,达到辅导员与学生双赢的最佳成效。

心理契约的构建由双方主体之间互动完成,这种隐性协议是双方心理沟通中达成的合作意向,若各自的期望或信念未让对方感知且得到对方认可,那只是一厢情愿。笔者认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期望是双方达成思政心理契约的前提条件。思政心理契约构建的内容也是建立在相互期望的基础之上,部分期望在缔约过程中实现为双方的责任,从而达成相应的思政心理契约。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构建出如下图所示的思政心理契约简单模型:

思政心理契约模型图

基于以上观点,经过多次调查、访谈,笔者归纳出如下内容:

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期望:关爱、尊重,评奖评优、帮困资助、学生入党等过程公平、公正,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就业技巧、就业方法、就业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等。

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期望:品行端正,责任心、诚信意识、自主意识强,学好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关心集体及公益事业,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具有宽容心、能让利,能正确贯彻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善于领会辅导员思政教育的要求等。

四、维护良好思政心理契约的对策

1.重视有效沟通。首先,要畅通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正式沟通渠道,建立信任、有效的沟通机制。如果正式的沟通渠道不顺畅,会造成不实消息四起、信息沟通权威性下降,使得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度降低。可以通过固定的宣传渠道如网站、宣传窗、公告栏、微博等,发布有关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公开评奖评优、奖惩资助等信息,定期召开学生会议,及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重要信息。

其次,要重视非正式沟通的作用。非正式的沟通是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如日常谈话谈心、学生集体活动、自媒体交流(如微信、QQ)等。非正式沟通具有沟通方便、简洁明了、方式灵活等特点,易于缩小师生之间的代沟。辅导员要善于利用非正式沟通的优点,一方面,利用非正式沟通的机会以学生的视觉、学生的思维向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非正式沟通倾听捕捉和收集提炼学生所表现出来对学生工作的看法、心理需求以及对辅导员的心理期望等,以此作为构建思政心理契约的信息来源。

最后,要注意双向沟通的有效性和及时反馈。心理契约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双方期望的修订需要通过彼此的深入了解才能实现。双向沟通,辅导员与学生双方可以相互发送、接收和反馈信息,这种发送和反馈可以进行多次,直至双方获得共同的认识。双向沟通和及时反馈,能够澄清双方的观点,明确相互间的期望,消除误解和隔阂,达成一致协议,从而有助于心理契约的维护。

2.实施参与式管理。参与式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上的一种民主领导及激励法则的管理制度,是在一个组织中,使其成员在思想上、情绪上对组织事务的决定与处理有亲身“介入”的察知和感受。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有关自身的重大决策过程及各级各类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吸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增强学校主人翁意识,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力,并让学生在参与学生工作的互动过程中,自觉调整和维护思政心理契约。笔者所在高校从2010年开始进行学生工作方面的改革,2012年5月召开了首届学生工作大会,出台了本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辅导员管理办法》等,辅导员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技巧都有了很大进步,其中最重要的是成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明显提升。

实施参与式管理,首先,辅导员要走到学生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倾诉,换位思考,顾及学生合理的利益和需求。其次,要搭建学生参与式管理实施的平台。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平台主要是学生会、学生社团,要充分发挥团学自主功能,同时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要的决策者之一,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参议制就是典型。再次,以自媒体为载体创造新的思政教育途径。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自媒体发展势不可当,即时通信、微博、手机媒体等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沟通渠道,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可以发挥自媒体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参与管理的渠道。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促成了辅导员和学生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辅导员和学生的理念和价值观趋同,使师生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校风。笔者所在院校是一所培养高端技能型卫生技术及健康服务专门人才的全日制国有公办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以“仁爱、健康”为主基调,建设优良校园文化。通过“品读名人的故事,感受爱的力量,形成爱的意识”“投身爱心实践服务,深化爱的认识,培养爱的能力”“促成爱心融入,强化爱的行为,升华爱的精神”三个层次进行全程式活动育人,营造仁爱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健康服务实践活动的途径。学校创建了生命关怀实践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青春健康教育等校园文化品牌项目,涌现出最美男老师、最美学长等校园英雄人物,这些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增强校园凝聚力和培养良好校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得以大大提高。

为了维护良好的思政心理契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并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始终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放在首位,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其次,积极建设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包容学生的个性,重视并实现学生的价值;最后,校园文化建设要学生化,让学生掌控校园文化的舞台,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到舵手的作用,及时发现并纠正校园文化中不良或消极的因素。

猜你喜欢
契约校园文化辅导员
一纸契约保权益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