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不难

2014-10-31 04:22史梨芬
考试周刊 2014年75期
关键词:兴趣激发

史梨芬

摘 要: 新《纲要》在语言领域内容和要求方面,提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理念上,教师从最基本的兴趣激发开始,用讲述活动吸引孩子;在行为中,教师通过突破、改变、创新,让讲述活动“愉悦”孩子;从理念到行为,从表述、倾听到评价,让孩子成为讲述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 兴趣激发 讲述能力 幼儿园语言教学

如何开展讲述活动?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讲述?怎样引导幼儿讲述?讲述的评价标准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让我们感到讲述活动不好上。在与一些老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后,我有了以下一点心得体会。

一、从最基本的兴趣激发开始,让讲述活动“吸引”孩子。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等等,这些描述都向我们传递着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讲述活动中,教师一般不会给孩子一个固定的故事范本,往往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图片或事物,表达对图片或事物的理解,逐步建构出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故事内容。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要处于思考、参与中,可能比较乏味。因此,在开展讲述活动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兴趣的激发。

1.合适的讲述内容直接决定孩子讲述兴趣的激发。

选择合适的讲述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合适表现为:(1)讲述的内容是否符合各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小班讲述内容不要多,图片不宜超过四幅,情节要简单、一目了然,用完整的一两句话就能表述完,不适合让孩子讲述对话、对心理活动进行描述。中班可适当增加难度,尝试加入一些形容词和简单对话。大班无论是在讲述内容还是要求上都要更进一步,特别是一些想象内容和简单心理活动的加入。(2)讲述的内容是否贴近孩子的生活。从孩子的生活、学习经验出发,选用的讲述内容一定要是受孩子欢迎的。(3)讲述内容的选择是否从孩子兴趣出发。

2.教师的指导观念逐步影响孩子讲述兴趣的增减。

在开展讲述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贯穿整个讲述活动,因此讲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很难,且课堂中突发性、随机指导很多。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吃力”地引导着,孩子们的反应却不是很热烈。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们兴奋、激烈地讨论着、表达着,而老师却感觉整个讲述内容跑题了,孩子们的思维拉也拉不回来,自己不知怎么指导。

其实,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和教师的指导观念是分不开的,前者教师控制得比较多,希望孩子的每一个回答都在自己的控制中,一旦发现孩子“跑题”,马上开口将孩子拉回来。在这种活动中,孩子们会逐渐丧失对讲述活动的兴趣。后者在指导观念上比较开放,给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允许他们自由想象、讲述,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思维开阔了,但语言发展是得不到发展的,他们往往不能用简洁、合适的语言表述一个问题。

因此在讲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观念首先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千万不要让孩子局限于老师设计的讲述内容。其次,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指导要求不同,小班一般引导孩子表述出完整的一句话,中班是简短地描述一段内容,大班是完整、流畅地进行讲述,且有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再次,教师应教会孩子讲述方法:由简单的表述到加入一些词组,再到学会简洁概括地表述。最后,教师的指导要有一定的机智,面对突发问题能巧妙应对、收放自如。

二、在突破、改变、创新中,让讲述活动“愉悦”孩子。

有了合适的讲述内容,在正确指导观念的引导下,我们要努力组织活动。讲述活动应能带给孩子参与快乐,体验学习趣味,而不要“因为大人要学习而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定的变化。

1.突破传统提问模式,使讲述活动不再“枯燥乏味”。

在讲述活动中,为了能很好地引导孩子理解、讲述图片的内容,组织者一般都会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图片上有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会说些什么?”“最后怎么样了?”试想一下,每次讲述活动都是我们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然后提出以上几个问题,别说孩子,连我们都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要进行变化。在一些活动中,我们尝试提过这样一些问题:“这几幅图片你看懂了哪些?”“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谁看懂了***不明白的地方?”“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对比一下前面一系列问题,我们感觉后者的这些开放性提问更能体现以孩子为主的原则,允许孩子之间存在差异,并通过同伴间的互助提高自我能力,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仅依靠教师的“讲”。

2.改变固定的教具材料,使讲述活动不再“疲劳单一”。

讲述活动中,我们的教具大多是固定的图片。为更好地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在教具制作上动动脑。可进行的改变有:(1)图片教具的形象色彩更漂亮些,可打破原有方方正正的图片设计。(2)在设计上,可用一些活动的、隐藏性的东西。(3)利用PPT演示文稿制作一些简易的动画,配以一定的情景设计活动。(4)其他手段的介入,如木偶、实物等。总之,活动教具要进行一定的改变,使整个活动有趣味得多。

3.创新活动组织形式,使讲述活动不再“一成不变。”

根据不同活动内容,我们在活动组织、设计上可动一动脑。如讲述活动《猴大哥》中共有四幅图片(图一猴大哥吃完香蕉把香蕉皮往窗外扔;图二猴大哥抱着皮球往外跑,旁边有一个香蕉皮;图三猴大哥摔了一跤;图四猴大哥头上起了一个血包),在活动组织时,我以逆反顺序出示图片(出示图四问:“猴大哥怎么了?猜猜为什么会这样?”——出示图三问:“是什么原因猴大哥摔跤了?”——出示图二问:“会是谁扔的香蕉皮?”——出示图一,揭示谜底)。孩子们在理解图片的同时,发挥想象力,不断推测、讲述,最后结果出乎孩子的预料且印象深刻。整个活动中孩子注意力集中,且活动积极性很高。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在讲述活动的设计上,可加入这样一些方法:(1)排图法,出示图片时打乱顺序,激发幼儿主动观察、排序的兴趣。(2)小图书法,将该讲述的几幅图片装订成一本本小书,人手一份,共同观察、讲述。(3)悬疑法,如以上两个例子,整个活动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表达愿望。(4)游戏法,在活动过程中加入一些情景性角色游戏、音乐游戏等,如《熊瞎子告状》这一活动中,我们可请孩子们扮演角色,体验判案过程。(5)延续法,将图片、道具等投入区角,让孩子在延续活动中积累、发展。

三、从表述、倾听到评价,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

1.主动倾听,获取经验。

语言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由“听——说”关系构成的,之所以说可能,原因在于听。倾听是交流表述的开端,因此要幼儿学会说,就要耐心地听。在耐心的倾听中,他们能接受来自教师、同伴的信息,在别人的基础上累积经验、获得发展。在讲述活动的开展中,发现孩子们可能会积极地说,但对于“主动地倾听”是非常没有耐心的(特别是听同伴说)。于是在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听。实践中,一方面给予表扬、奖励,不但要肯定“说”的孩子,还要赞美能“听”的孩子。另一方面不但在教师与幼儿间进行对话,更要在幼儿与幼儿间进行对话。当一个幼儿说完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可以这样问其他孩子:“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我听到***用了一个好听的词语,有谁也听到了?”“***小朋友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有什么地方明白”……面对孩子抛过来的球,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接球者,学会让更多孩子“接球”,何愁孩子不主动积极呢?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倾听便会主动得多。

2.大胆评价,共同成长。

在课堂中,“别人讲述——自己倾听——自己回应”是一个抛接球的过程。抛接球的主体不单单是教师与幼儿,还应有幼儿与幼儿。在讲述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避免不了对讲述内容的评价。以往担当评价角色的往往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步尝试让幼儿参与评价,发现不但孩子积极性高了,而且自信心和语言能力都获得了提高。当然,让孩子评价不是随随便便的,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要求。我们可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孩子评价:表达是否流畅?能否运用一些优美语句?在表达过程中,是否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受到了孩子的极大欢迎,在“说、听、评”的过程中,他们真正体验到成为学习主人的喜悦。

猜你喜欢
兴趣激发
探索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方法
如何让低年级孩子爱上阅读
让“激趣”开启识字教学的大门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正确感悟文章主题的金钥匙
初中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方法探讨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性策略在经典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