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师如何加强课堂管理

2014-10-29 14:59梁小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德育课堂职业道德与法律规则

梁小芳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德育课堂管理的意义,并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侧重通过规则意识来维持课堂秩序、以生为本的方面,力求做到“知信行”合一,由“管”逐渐达到“不管”的境界。

关键词:德育课堂;规则;职业道德与法律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134-03

任何一个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十几岁是个危险的年龄,如果忽视或轻视学生的德育将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中等职校形成在平时的工作中非常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德育工作的主战场——德育课堂却认为是无关紧要。其他的教师也是这样认为。这就给学生拒绝学习的理由,再加上自身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原因,学生对德育课堂学习普遍不重视。德育课堂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自由和放纵的状态。毋庸置疑,德育课堂很重要,德育教师责任重大。

一、明确中职德育课堂管理的意义

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的各种问题及影响课堂教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的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过程。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多年来的德育实践,已使德育工作者形成一个共识:德育课堂管理过程的完成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而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而受教育者的接受又取决于他的内在需要,以及对这种需要的认同与把握,特别是信和行的两个过程。如果不注意学生的需要,不考虑学生是否接受,只顾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教育,肯定收效甚微。在教育情境中,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不断变革,将德育知识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通过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由此不断建构新的道德意义,以此实现德性共同成长。

二、德育课堂的管理方法

(一)维持课堂秩序

1.共同制定规则

良好的课堂秩序,首先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明确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即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纪律内容来讲,不必拘泥于课本顺序,况且到学期中纪律变差,需要再次强调纪律的。首先思想上要提高认识,明白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要求一定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确,纪律和自由的关系,就如同火车和铁轨一样。火车在铁轨约束和保障下,才可以奔驰四方;如果火车失去了铁轨约束和保障,它就只能是一堆废铁。纪律只是约束违反纪律的人和行为,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获得充分的自由。

尤其是对于玩手机的现象,这方面的规则一定要制定。例如对于无所顾忌玩手机的学生,任课教师务必要进行干预,首先警告,其次是当堂没收,再次课下谈话给回等步骤处理。教师一定要严格执行,尤其在开学初。发现苗头就要制止,若睁一眼闭一眼,学生就会形成“潜规则”。因为部分中职生自制能力差,需要一定的他律,所以教师需要拉他们一把。

教师应在开学初或者第一节课与学生讨论制定好课堂规则,用好《职业道德与法律》导言中关于道德、纪律、法律的知识,为以后教学道德(心中的法律)和法律(外在强制的道德)奠定基础,并且要不断强化。

需要注意的是,及时制定的规则应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共同制定,且不断调整。在开学之初就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学习方式,征求学生对课堂规则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需要与要求,不可由教师凭个人好恶独断设立。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就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检查,并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和调整。比如没起作用的话就要反思了,可顺应规律,折衷制定。

2.执行规则要严格,违反规则要追究责任

有些学生是不知不可为,但很多学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要是明确知道自己这样做是违反规则的,是不应该的,那么对老师的强制措施就会容易接受的,不用担心会激怒学生进而与其发生冲突。很多情况是,手机没电了他们就不玩了。在他们还不够自觉的时候,教师就要严格执行规则,对违反规则的同学有必要采取强制措施,课上没收手机课下对其进行教育。其实这些学生才是最需要德育教师的帮助的,也是最需要在课堂上认真“改造”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已经依赖手机了,很难专注课堂。教师需要顾及全体,更应该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知道是允许有合理的差别的,但作为德育教师一定不能因为他们难管就不管他们。

3.遵守规则,增强规则意识

课堂活动要正常进行,就要有规则,更重要的是应该遵守规则。谁都知道课堂上玩手机是不应该的,是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没有哪所学校鼓励学生玩手机。但是,为什么玩手机的情况还是屡禁不止呢?这是因为有些人没有一个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因此,重要的不是知道规则,而是愿意和习惯于遵守规则,这尤其表现在没有强制性力量阻止违反规则的时候,也自觉遵守。这时可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关于“慎独”的内容,强化规则意识。车子未加锁,周围又没人,怎么办?是顺手牵羊,还是帮其看管?古人说得好:君子慎独。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是很慎重的,因为没有人监督你,人性中的不好的一面就会跳出来,千方百计地诱惑你。如果没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在四周没人的情况下,顺手牵羊不是没有可能的。而在一念之间,你可能就铸成大错,后悔莫及了。

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需要。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这种境界都不容易达到。在这种境界中,遵守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

教学管理·中职德育教师如何加强课堂管理

(二)以生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他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为教育学生,他责令学生找到鸟巢,见一个鸟巢里面几只雏雀嗷嗷待哺。苏霍姆林斯基不无忧伤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无法救活它们了。”这情景使这个学生非常懊悔,二十年后,他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当年您严厉批评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自己惩罚自己。”又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学会了自我教育,便学会了做人,便懂得了人的尊严。”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很重要。当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逐渐地由教师的管理转变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时,学生就成了管理的主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遵循教育规律,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根据德育课堂的特点,只有当人的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才能在需求者与被需求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桥梁。 外在控制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侵入学生的内心。德育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教师的教学内容经过他本人的内化成为他自己的东西,达到知信行合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要让学生明白课堂不是老师的,他们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是需要师生共同建构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健康的学生只有在安全、归属、爱、尊重、自尊,等需要得到满足后,他才能萌发自我实现的动机,才可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智学习,积极向上。中职生大部分低层次的需要还没得到满足,德育老师就要先设法满足他们的低层次需要。

例如,在学期开始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时,一开始通过不记名的方式,让每位同学在一张纸上写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打乱让班上的同学猜,毕竟经过一学期的相处,他们彼此较熟悉了。缺点太多了,重点是找优点。若有些学生不好意思写优点或者找不到自己优点,接下来就让其请前后左右的同学帮忙写优点,共同寻找优点。引导他们正确认知自己,做自信的人,学会欣赏自己。同时还要做一个自尊的人,强调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让学生自己总结认识到:有了羞耻心我们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有了羞耻心,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难为情,如不尊重老师、无所顾忌地玩手机等;有了羞耻心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教师适时引用孟子的话进一步强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最后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适度捍卫人格尊严。

务必让学生完善自己的纸条,最后写上名字上交给老师。德育教师要收集好并一直保管好学生的纸条,通过纸条的初步了解,再加上课上点名的方式,逐渐认识每个学生,同时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更多的优点,并且在纸条增加更多的优点……这样你会发现学生在慢慢信任你。

晓之以情还要动之以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从礼仪讲到道德,然后讲到一般道德、职业道德,再讲到法律。可结合内容,让学生明白起码不要妨碍别人,不要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在此基础上才去谈能否做到尊重体谅别人,同情关爱别人。自觉地接受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为是“成熟的人”,符合要求的人。反之,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与道德和舆论的手段对他进行批评。从法律角度,在享受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妨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理论与实践结合,由“知”开始,逐渐做到“信”,继而“行”,达到“知信行”的统一。

格拉瑟在《优异的学校——无强制的学生管理》一书中提到:“所谓管理就是务必使他们深信,要他们干的工作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越是有这样的管理,他们就会越勤奋地工作。”可是,我们传统的德育课堂上,教师完全不顾德育课堂的最终目的,将系统的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片段,用自己的方式强行灌输给学生,好像学生是没有任何需要的,对什么都听之任之、麻木不仁的木头人。因此,建立有效德育课堂管理就要设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尊重感、信任感、个人参与感、成就感或胜利感,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一种支配自己学习的控制感或权力感。

2.提高教学效率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中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20分钟,这一时间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时域,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就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注意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并辅以精心设计的方法,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目标进行,学生也一直处于积极的专注状态。 因此教师应该忍痛割爱,精讲多练,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让学生参与进课堂。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让每个学生轮流谈新闻、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视频观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活起来。通过想方设法吸引学生,才能让其“知”:获得知识;进行是“信”:认同课堂所学,能逐步内化为信念;最终是“行”:实践,养成好习惯。德育课堂与其他课堂的不同,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注意学生的“知信行合一”。

(三)教学相长,促进能力发展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调控课堂,把握教育规律。具有善于表现的口才只能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优秀的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善于根据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其实有些学生是因为无聊才玩手机的,若课堂精彩,他们自然就被吸引。教师要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独特的教学方法征服学生。有意识地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

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校园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是教师的全部学养、能力、智慧的展现,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果。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师生的分享的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财富,并使师生在管理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总之,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断把握和调整,力求“知信行”合一,一定会由“管”逐渐达到“不管”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伟. 职业道德与法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伟.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参考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姜进梅.中等职校德育课堂的有效管理[EB/OL]. http://www.docin.com/p-768596286.html,2014-02-22.

责任编辑赖俊辰

猜你喜欢
德育课堂职业道德与法律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职业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探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