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中的应用

2014-10-29 02:41赖倩瑜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问题探究哲学教学模式

赖倩瑜

摘要:为了突破传统哲学课堂的困境,展现哲学魅力,让学生在享受思考的乐趣中锻炼思维能力,笔者尝试在哲学课程中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实施相应的策略来激活课堂,让学生能在问题的探究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哲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075-03

一、在哲学课程中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动机

(一)突破传统哲学课堂的困境

传统的哲学教学一直以照本宣科及内容导向为基础,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僵化的接受知识,而忽略了主动参与知识探索和应用的过程。其特点及弊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以哲学理论知识为本位

传统哲学教学是一种以哲学原理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教师更多关注对哲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对哲学原理的分析和灌输,轻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人为忽视了哲学科目育人的功能。传统的哲学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师生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结果,从而使以书本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2.以教师为本位

师生的教与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在传统哲学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的情况下,就表现为以教师为本位。具体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这种“教与学”本末倒置,摧残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针对我们传统哲学课堂的弊端,笔者尝试在哲学课堂上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尝试突破传统哲学教学的困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养成自发性学习态度,并能较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展现哲学魅力,学生在享受思考的乐趣中锻炼思维能力

哲学是一门围绕着问题思考而产生的学科,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为我们对问题的解答提供很多思考的角度和方法。老师在教授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哲学的魅力,在享受思考的乐趣中锻炼思维能力。因此,在教授哲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笔者尝试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刚好与哲学课程的特点相融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充分体现哲学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更好体现哲学的魅力。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问题相结合,教师以问题探索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从而引发思维,激发创新,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发展的过程。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问题的解决来开展教学的,其最终目的除了解决问题外,更重要是促使学生籍由分析、归纳、演绎、综合过程中,产生不同答案(洪荣昭,1999)。王千倖(1999)指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强调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学生在其未来的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开放性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并偏重小组合作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最重要是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则是指导后设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有学者把“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特征归纳为四点:(1)在科目和课程中提供真实情境的开放性复杂问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心;(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及对学习的负责;(3)教师的角色为一个从旁引导者、促进者、观察者;(4)学生团队合作去针对问题解决并提供多元解答。

综合学者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定义的阐述及特征的描述,笔者认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等一系列的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其基本结构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开放、宽松、融洽、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真诚的微笑、热情的鼓励、友好的言辞、充满活力的身体语言去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让他们感到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压抑,能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驰骋思维,产生奇思妙想,并在互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异想天开,允许他们自由讨论,允许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分享的满足,感受哲学的魅力。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中的应用

(二)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能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哲学课程的入门课中,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白纸,并鼓励学生在白纸上写下他们以前或目前困惑着自己或自己经常思考的问题。这样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也在经常思考,而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可能也是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态,同时教师也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会告诉学生,其实他们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哲学家们也曾经思考过。这样做,目的也是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往后的教学中,教师会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教学,并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告诉学生不同的哲学家对问题解答的角度都有所不同,解答不是唯一的,哪一种观点让自己豁然开朗,那就是最好的解答。哲学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教师应持肯定的态度。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对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应多鼓励他,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打开。

(三)善于设疑,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

在哲学课程的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主要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主,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并学以致用。在问题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哲学教学内容特点,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悬念,揭露矛盾,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兴趣盎然,喜闻乐答。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围绕教学任务设问,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内容,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下表所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相应的问题探讨

物质观“我眼中世界是怎样的?”

“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共性吗?”

“谁在主宰着世界呢?”

“为什么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世界万物如果都不运动会怎样呢?”

“人类可以战胜自然吗?(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为什么说细节决定成败?(联系观)”

“如果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不发生变化,我们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矛盾观)”

“世界如果没有矛盾会怎样呢?(矛盾观)”

摘要:为了突破传统哲学课堂的困境,展现哲学魅力,让学生在享受思考的乐趣中锻炼思维能力,笔者尝试在哲学课程中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实施相应的策略来激活课堂,让学生能在问题的探究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哲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075-03

一、在哲学课程中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动机

(一)突破传统哲学课堂的困境

传统的哲学教学一直以照本宣科及内容导向为基础,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僵化的接受知识,而忽略了主动参与知识探索和应用的过程。其特点及弊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以哲学理论知识为本位

传统哲学教学是一种以哲学原理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教师更多关注对哲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对哲学原理的分析和灌输,轻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人为忽视了哲学科目育人的功能。传统的哲学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师生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结果,从而使以书本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2.以教师为本位

师生的教与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在传统哲学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的情况下,就表现为以教师为本位。具体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这种“教与学”本末倒置,摧残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针对我们传统哲学课堂的弊端,笔者尝试在哲学课堂上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尝试突破传统哲学教学的困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养成自发性学习态度,并能较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展现哲学魅力,学生在享受思考的乐趣中锻炼思维能力

哲学是一门围绕着问题思考而产生的学科,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为我们对问题的解答提供很多思考的角度和方法。老师在教授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哲学的魅力,在享受思考的乐趣中锻炼思维能力。因此,在教授哲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笔者尝试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刚好与哲学课程的特点相融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充分体现哲学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更好体现哲学的魅力。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问题相结合,教师以问题探索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从而引发思维,激发创新,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发展的过程。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问题的解决来开展教学的,其最终目的除了解决问题外,更重要是促使学生籍由分析、归纳、演绎、综合过程中,产生不同答案(洪荣昭,1999)。王千倖(1999)指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强调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学生在其未来的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开放性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并偏重小组合作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最重要是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则是指导后设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有学者把“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特征归纳为四点:(1)在科目和课程中提供真实情境的开放性复杂问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心;(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及对学习的负责;(3)教师的角色为一个从旁引导者、促进者、观察者;(4)学生团队合作去针对问题解决并提供多元解答。

综合学者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定义的阐述及特征的描述,笔者认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等一系列的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其基本结构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开放、宽松、融洽、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真诚的微笑、热情的鼓励、友好的言辞、充满活力的身体语言去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让他们感到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压抑,能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驰骋思维,产生奇思妙想,并在互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异想天开,允许他们自由讨论,允许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分享的满足,感受哲学的魅力。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中的应用

(二)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能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哲学课程的入门课中,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白纸,并鼓励学生在白纸上写下他们以前或目前困惑着自己或自己经常思考的问题。这样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也在经常思考,而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可能也是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态,同时教师也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会告诉学生,其实他们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哲学家们也曾经思考过。这样做,目的也是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往后的教学中,教师会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教学,并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告诉学生不同的哲学家对问题解答的角度都有所不同,解答不是唯一的,哪一种观点让自己豁然开朗,那就是最好的解答。哲学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教师应持肯定的态度。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对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应多鼓励他,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打开。

(三)善于设疑,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

在哲学课程的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主要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主,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并学以致用。在问题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哲学教学内容特点,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悬念,揭露矛盾,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兴趣盎然,喜闻乐答。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围绕教学任务设问,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内容,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下表所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相应的问题探讨

物质观“我眼中世界是怎样的?”

“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共性吗?”

“谁在主宰着世界呢?”

“为什么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世界万物如果都不运动会怎样呢?”

“人类可以战胜自然吗?(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为什么说细节决定成败?(联系观)”

“如果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不发生变化,我们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矛盾观)”

“世界如果没有矛盾会怎样呢?(矛盾观)”

摘要:为了突破传统哲学课堂的困境,展现哲学魅力,让学生在享受思考的乐趣中锻炼思维能力,笔者尝试在哲学课程中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实施相应的策略来激活课堂,让学生能在问题的探究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哲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075-03

一、在哲学课程中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动机

(一)突破传统哲学课堂的困境

传统的哲学教学一直以照本宣科及内容导向为基础,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僵化的接受知识,而忽略了主动参与知识探索和应用的过程。其特点及弊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以哲学理论知识为本位

传统哲学教学是一种以哲学原理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教师更多关注对哲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对哲学原理的分析和灌输,轻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人为忽视了哲学科目育人的功能。传统的哲学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师生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结果,从而使以书本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2.以教师为本位

师生的教与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在传统哲学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的情况下,就表现为以教师为本位。具体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这种“教与学”本末倒置,摧残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针对我们传统哲学课堂的弊端,笔者尝试在哲学课堂上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尝试突破传统哲学教学的困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养成自发性学习态度,并能较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展现哲学魅力,学生在享受思考的乐趣中锻炼思维能力

哲学是一门围绕着问题思考而产生的学科,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为我们对问题的解答提供很多思考的角度和方法。老师在教授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哲学的魅力,在享受思考的乐趣中锻炼思维能力。因此,在教授哲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笔者尝试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刚好与哲学课程的特点相融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充分体现哲学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更好体现哲学的魅力。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问题相结合,教师以问题探索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从而引发思维,激发创新,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发展的过程。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问题的解决来开展教学的,其最终目的除了解决问题外,更重要是促使学生籍由分析、归纳、演绎、综合过程中,产生不同答案(洪荣昭,1999)。王千倖(1999)指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强调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学生在其未来的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开放性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并偏重小组合作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最重要是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则是指导后设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有学者把“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特征归纳为四点:(1)在科目和课程中提供真实情境的开放性复杂问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心;(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及对学习的负责;(3)教师的角色为一个从旁引导者、促进者、观察者;(4)学生团队合作去针对问题解决并提供多元解答。

综合学者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定义的阐述及特征的描述,笔者认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等一系列的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其基本结构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开放、宽松、融洽、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真诚的微笑、热情的鼓励、友好的言辞、充满活力的身体语言去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让他们感到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压抑,能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驰骋思维,产生奇思妙想,并在互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异想天开,允许他们自由讨论,允许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分享的满足,感受哲学的魅力。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哲学课程中的应用

(二)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能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哲学课程的入门课中,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白纸,并鼓励学生在白纸上写下他们以前或目前困惑着自己或自己经常思考的问题。这样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也在经常思考,而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可能也是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态,同时教师也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会告诉学生,其实他们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哲学家们也曾经思考过。这样做,目的也是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往后的教学中,教师会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教学,并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告诉学生不同的哲学家对问题解答的角度都有所不同,解答不是唯一的,哪一种观点让自己豁然开朗,那就是最好的解答。哲学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教师应持肯定的态度。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对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应多鼓励他,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打开。

(三)善于设疑,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

在哲学课程的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主要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主,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并学以致用。在问题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哲学教学内容特点,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悬念,揭露矛盾,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兴趣盎然,喜闻乐答。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围绕教学任务设问,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内容,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下表所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相应的问题探讨

物质观“我眼中世界是怎样的?”

“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共性吗?”

“谁在主宰着世界呢?”

“为什么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世界万物如果都不运动会怎样呢?”

“人类可以战胜自然吗?(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为什么说细节决定成败?(联系观)”

“如果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不发生变化,我们世界会是怎样的呢?”

“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矛盾观)”

“世界如果没有矛盾会怎样呢?(矛盾观)”

猜你喜欢
问题探究哲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菱的哲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