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
摘要:本文从“职业胜任力”这个全新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几个不同的行动阶段对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胜任力”产生的影响,进而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胜任力;行动导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032-03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很明显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出现矛盾。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职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中职生素质与企业素质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近些年来中职教育工作者在改革中不断探索适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其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一种被公认的,能改变中职生职业能力,提升其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怎样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帮助中职生提升职业能力,使其胜任企业的用工要求,本文从“职业胜任力”这个全新视角出发,分析在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文献综述
1.职业胜任力概述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它指的是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由于胜任力概念一般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工作情景而言的,因此,又称为职业胜任力。
国外学者经过近40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职业胜任力的研究成果。美国学者斯潘塞(Spencer)于 1993 年在麦克利兰教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将个体特征的不同表现划分:“冰山以上部分”为表面的、显性的个体特征,“冰山以下部分”为深藏的、隐性的个体特征。而这些内隐、深藏的个性特征往往对人外在的行为表现、未来的工作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今国际很多知名跨国企业包括3M、三星、微软、苹果等都采用职业胜任力标准来管理、选拔、招聘员工。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着手职业胜任力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2.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要达到这种培养目标,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无法得到促进和开发,因此要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任务,确定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开发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推行的主要教育教学方法。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如江浙、广东等地,取得较大收获,教学成果显著。
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广州市各中职学校开展的专业教学改革,从“职业胜任力”这一全新的视角进一步去探索在中职学校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时,教师需要注重的细节和措施,最终整理出对中职学生个体特征尤其是深藏的、隐性的个体特征进行培养的关键。
二、研究过程
1.职业胜任力之冰山模型
如图1所示的就是美国学者斯潘塞根据职业胜任力提出的“冰山模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角色、价值观、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需求,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图1
相关企业在招聘中职毕业生过程中,不会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会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隐性职业胜任力作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可能就会越大。
下面表1是根据冰山模型结构图从7个方面对中职生的职业胜任力进行表述:
层级定义说明
技能指一个人能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所具备的能力中职生所具备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述、工作组织决策、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等
知识指一个人对某特定领域的了解中职生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
角色指一个人对职业的预期定位,即一个人想要做些什么事情中职生自身设定的就业岗位,如初级工、高级工、文员等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事物是非、重要性、必要性等的价值取向中职生在企业集体中体现出来的合作、献身精神
自我认知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中职生对工作和生活应充满自信心、挫折感、乐观精神
品质指一个人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性中职生做人的准则:正直、诚实、责任心
动机指一个人内在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驱动、引导和决定个人行动中职生对工作、生活的追求:兴趣、成就、人际交往需求
2.行动导向教学法分析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与能力训练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发起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完整的行为模式”环节(如图2所示),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展开教学活动,以实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其精髓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脑、心、手共同参与,在团队中自主学习 ;其核心是通过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来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对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来设计教学,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仅指一种教学方法,严格来说应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索法和小组法等。
3.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中职生职业胜任力培养关键点
下面就以笔者所任教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中的某一个学习任务为案例,探讨在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各行为环节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需要注意的地方。
(1)咨询和计划行为阶段
咨询,就是要求中职生对已有的信息(如学案、项目、案例等)进行分析后,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相关的工作条件,明确自己“需要做些什么?”计划,就是要求中职生对工作任务制定一个方案,怎么样进行具体的工作,也就是“应该怎么做?”这两阶段是整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初始阶段,教师只需负责提前准备好工作任务并对工作任务作出必要的解释说明。中职生必须在领悟已有的信息基础上,利用现成的资源(如同学、教师、教科书、学案、互联网)收集更多的有用信息,再通过组内提问或讨论进行优化整合,制定出符合生产工艺要求或实际生活的计划,最终得出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程序或步骤。学生在本阶段掌握了知识(本专业、本课程)和技能(如组织、自学、文字、语言)这些显性能力,又提高了角色(确定工作岗位)和动机(如兴趣、人际交往沟通需求)等隐性能力。
(2)决策和实施行为阶段
决策是要求中职生在已经制定好的计划上再进一步深化、细化,确定每一个工作步骤所需的制造方法和生产手段(设备)。实施就是要求中职生按照决策的内容进行具体工作的过程。可以看出,决策和实施这两个阶段非常重要,学生必须创造性的、独立的、自我承担责任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并顺利的完成任务。决策阶段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顾问,有针对性地对各小组提供意见,帮助解决难题并协调冲突。实施阶段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个旁观者,在关注各个工作小组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不要指出学生决策或实施过程中的错误,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工作任务成功或失败的责任。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如语言、文字、动手)和知识(专业知识)这一显性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团体合作意识)和品质(如责任心、专注度)等隐性能力。
(3)检查和评价行为阶段
检查就是要求中职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决策方案,形成良性循环状态,确定任务是否已经符合要求地完成了,产品是否符合专业标准,并最终展示给顾客(其他学生)。评价是要求教师协助中职生开展一系列的自评、互评活动和教师评价活动,最终使学生明确下一次工作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不论是检查还是评价阶段都是对整个工作任务的总结和升华阶段,可以说是中职生最容易“出彩”的时刻,这时要求教师必须当好一名称职的主持人。当一件合格甚至完美的产品出现,或者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又或是此起彼伏的赞叹声,都可以带给中职生强烈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当然也不排除工作任务以失败告终,这又是在考验中职生的抗压力。所以,这两个阶段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更多的是培养中职生内在的、深藏的能力,包括自我认知(如自信心、挫折感、乐观)、品质(如诚实、不屈)和动机(如成就感、满足感)等。
(4)实例分析
学习任务:用指针式万用表测试二极管。在这个学习任务中,总体目标是要求全班同学都学会用指针式万用表测试二极管极性与性能。课堂教学实施各行为环节分析如下图3所示:
图3
三、结论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探索出了一条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中职生职业胜任力,让中职生学会学习和工作的途径。行动导向教学的应用,打破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真正领悟所学要领,最终达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一方面中职生的职业胜任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是单纯依靠行动导向教学法就可以完全替代其他培养中职生职业胜任力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教师个人素质、学校实训场所和现有教材等方面的制约,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学校的推广应用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蔡立锋.漫谈行为导向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
[4]郑晓霞.职业胜任力与职业成功、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范兰德,黄芳.职业胜任力能力需求模式对高职课程设计导向功能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8).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