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
摘 要:课堂提问既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原则是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而应该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而采取相应的“提问”,以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那么在课堂中该如何“提问”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实质所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论述了“趣味化、情境化、层次化和启发化”四大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关键词:趣味 情境 层次 启发 效率
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探究的任务,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谈一些体会,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提问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一个普通的问题很容易,但要想提出一个趣味化的问题则必须下一番功夫才能成功。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提出新颖化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热情。
譬如,作者在执教“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内容时,就先展示问题:
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摔碎成如图所示的三片。只需带着其中的一片,玻璃店的师傅就能重新配一块与原来相同的玻璃,则应该带编号为 的玻璃。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饶有兴致地讨论,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显然一时不能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此时,作者继续引导,通过画、剪、拼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直至把以上问题解决。
二、提问情境化——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知识是相对比较抽象的,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假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情境化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稳步提高。
譬如,作者在执教七年级数学“整式的运算”一课时,就巧妙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请你在草稿纸上任意写一个两位数,并按照如下顺序进行运算:首先,利用这个两位数减去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其次,把所得的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再乘以15,减去88,问:结果等于多少?
全体学生在各自的草稿纸上写的数字虽然不相同,最后结果却是一样的。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感到十分惊奇,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作者就点拨道:“若想知道其中的奥妙,那就一起来学习‘整式的运算吧!”这样情境化、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投入到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中去,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三、提问层次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探究
由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本功不同,教师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合理设计出不同层次(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的提问必须控制在相对较浅的程度,力争使其回答正确,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则应适当安排程度较深的问题。
譬如,作者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课堂教学中,遇到如下一道题:
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了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钉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解答此题,作者没有把问题一下子全盘托出,而是将它分解为若干问题:其一,用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可以有哪些办法?其二,这些制作方法中,哪些相同?哪些不相同?其三,何时面积最大?其四,为了让风筝不变形,在中间钉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假设宽AD=x,则AB等于多少?其五,当x等于多少时,风筝架变成一个正方形?其六,当宽AD为多少时,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其七,风筝架面积能否达到5平方米?这样分层次的设问,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回答的机会,而且借此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稳步提高。
四、提问启发化——让学生把握好最佳学习时机
教师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意义,太复杂又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必须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充分体现提问的启发性,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最佳状态,实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境界。
譬如,作者在执教“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就借助分割的理念来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作者先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线分割了四边形、五边形及n边形得出公式,并提问:“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分割的方法来得到这个公式吗?”话音刚落,有个男生回答:“在多边形内任意取一点p,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因为以点p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该从中减去,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180°×(n-2)。”一个小女孩不甘示弱地回答:“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呢!”说完,她自告奋勇地走到黑板前进行画图讲解,只见她在黑板上先画了一个多边形,并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p,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其中,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因此,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n-1)。鉴于以点P为面点的平角不能归属为多边形的内角,理应减去,所以,多边形的内角和也为180°×(n-2)。
课堂上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把握住了最佳的学习时机,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摘 要:课堂提问既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原则是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而应该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而采取相应的“提问”,以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那么在课堂中该如何“提问”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实质所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论述了“趣味化、情境化、层次化和启发化”四大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关键词:趣味 情境 层次 启发 效率
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探究的任务,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谈一些体会,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提问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一个普通的问题很容易,但要想提出一个趣味化的问题则必须下一番功夫才能成功。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提出新颖化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热情。
譬如,作者在执教“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内容时,就先展示问题:
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摔碎成如图所示的三片。只需带着其中的一片,玻璃店的师傅就能重新配一块与原来相同的玻璃,则应该带编号为 的玻璃。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饶有兴致地讨论,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显然一时不能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此时,作者继续引导,通过画、剪、拼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直至把以上问题解决。
二、提问情境化——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知识是相对比较抽象的,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假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情境化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稳步提高。
譬如,作者在执教七年级数学“整式的运算”一课时,就巧妙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请你在草稿纸上任意写一个两位数,并按照如下顺序进行运算:首先,利用这个两位数减去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其次,把所得的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再乘以15,减去88,问:结果等于多少?
全体学生在各自的草稿纸上写的数字虽然不相同,最后结果却是一样的。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感到十分惊奇,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作者就点拨道:“若想知道其中的奥妙,那就一起来学习‘整式的运算吧!”这样情境化、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投入到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中去,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三、提问层次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探究
由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本功不同,教师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合理设计出不同层次(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的提问必须控制在相对较浅的程度,力争使其回答正确,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则应适当安排程度较深的问题。
譬如,作者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课堂教学中,遇到如下一道题:
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了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钉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解答此题,作者没有把问题一下子全盘托出,而是将它分解为若干问题:其一,用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可以有哪些办法?其二,这些制作方法中,哪些相同?哪些不相同?其三,何时面积最大?其四,为了让风筝不变形,在中间钉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假设宽AD=x,则AB等于多少?其五,当x等于多少时,风筝架变成一个正方形?其六,当宽AD为多少时,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其七,风筝架面积能否达到5平方米?这样分层次的设问,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回答的机会,而且借此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稳步提高。
四、提问启发化——让学生把握好最佳学习时机
教师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意义,太复杂又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必须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充分体现提问的启发性,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最佳状态,实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境界。
譬如,作者在执教“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就借助分割的理念来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作者先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线分割了四边形、五边形及n边形得出公式,并提问:“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分割的方法来得到这个公式吗?”话音刚落,有个男生回答:“在多边形内任意取一点p,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因为以点p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该从中减去,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180°×(n-2)。”一个小女孩不甘示弱地回答:“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呢!”说完,她自告奋勇地走到黑板前进行画图讲解,只见她在黑板上先画了一个多边形,并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p,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其中,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因此,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n-1)。鉴于以点P为面点的平角不能归属为多边形的内角,理应减去,所以,多边形的内角和也为180°×(n-2)。
课堂上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把握住了最佳的学习时机,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摘 要:课堂提问既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方法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原则是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而应该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而采取相应的“提问”,以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那么在课堂中该如何“提问”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实质所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论述了“趣味化、情境化、层次化和启发化”四大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关键词:趣味 情境 层次 启发 效率
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探究的任务,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谈一些体会,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提问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一个普通的问题很容易,但要想提出一个趣味化的问题则必须下一番功夫才能成功。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提出新颖化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热情。
譬如,作者在执教“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内容时,就先展示问题:
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摔碎成如图所示的三片。只需带着其中的一片,玻璃店的师傅就能重新配一块与原来相同的玻璃,则应该带编号为 的玻璃。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饶有兴致地讨论,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显然一时不能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此时,作者继续引导,通过画、剪、拼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直至把以上问题解决。
二、提问情境化——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知识是相对比较抽象的,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假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情境化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稳步提高。
譬如,作者在执教七年级数学“整式的运算”一课时,就巧妙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请你在草稿纸上任意写一个两位数,并按照如下顺序进行运算:首先,利用这个两位数减去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其次,把所得的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再乘以15,减去88,问:结果等于多少?
全体学生在各自的草稿纸上写的数字虽然不相同,最后结果却是一样的。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感到十分惊奇,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作者就点拨道:“若想知道其中的奥妙,那就一起来学习‘整式的运算吧!”这样情境化、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投入到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中去,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三、提问层次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探究
由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本功不同,教师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合理设计出不同层次(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的提问必须控制在相对较浅的程度,力争使其回答正确,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则应适当安排程度较深的问题。
譬如,作者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课堂教学中,遇到如下一道题:
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了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钉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解答此题,作者没有把问题一下子全盘托出,而是将它分解为若干问题:其一,用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可以有哪些办法?其二,这些制作方法中,哪些相同?哪些不相同?其三,何时面积最大?其四,为了让风筝不变形,在中间钉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假设宽AD=x,则AB等于多少?其五,当x等于多少时,风筝架变成一个正方形?其六,当宽AD为多少时,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其七,风筝架面积能否达到5平方米?这样分层次的设问,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回答的机会,而且借此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稳步提高。
四、提问启发化——让学生把握好最佳学习时机
教师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意义,太复杂又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必须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充分体现提问的启发性,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最佳状态,实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境界。
譬如,作者在执教“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就借助分割的理念来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作者先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线分割了四边形、五边形及n边形得出公式,并提问:“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分割的方法来得到这个公式吗?”话音刚落,有个男生回答:“在多边形内任意取一点p,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因为以点p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该从中减去,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180°×(n-2)。”一个小女孩不甘示弱地回答:“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呢!”说完,她自告奋勇地走到黑板前进行画图讲解,只见她在黑板上先画了一个多边形,并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p,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其中,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因此,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n-1)。鉴于以点P为面点的平角不能归属为多边形的内角,理应减去,所以,多边形的内角和也为180°×(n-2)。
课堂上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把握住了最佳的学习时机,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