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2014-10-27 09:04杨至宜胡塔
生物技术通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阴沟头孢菌素喹诺酮

杨至宜,胡塔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检验科,广东 广州 510010

阴沟肠杆菌属肠杆菌科,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耐药菌出现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其中大部分为革兰阴性菌,而阴沟肠杆菌的感染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1]。近年来,临床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得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逐年升高[2]。笔者对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分离的165株阴沟肠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了分析,以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收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从血液、尿液、痰液、脓液、咽试子、腹水、胆汁、引流液和分泌物等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65株阴沟肠杆菌;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ATCC35218)购自临床检验中心。哥伦比亚血平板、麦康凯培养基、营养肉汤及营养琼脂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药敏纸片购自OXOID公司。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临床标本采用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到种。

2 结果

2.1 阴沟肠杆菌检出率的变化

2009、2010、2011年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依次为2.2%、2.0%和2.8%,3年间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提高了0.6%,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2.2 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来源

165株阴沟肠杆菌主要来源为痰液和尿液,分别占50.3%和32.7%,其他来源占27%。菌株在临床各科室来源前三位分别为呼吸科(24.2%)、重症监护室(20.0%)和内科(13.9%)。见表1。

2.3 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变迁

2009~2011年检出的阴沟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的耐药率最高,均高于90%;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也达到50%以上。见表2。

3 讨论

阴沟肠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污水等自然环境中,也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属于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阴沟肠杆菌可入侵人体多个器官,易引起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也可引发伤口感染、败血症等,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3]。本研究资料显示,阴沟肠杆菌的检出部位以呼吸道为主,这可能与临床上采用如气管镜、气管切开等侵入性诊疗手段有关。从患者的年龄来看,5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者占90%以上,表明免疫功能低下及体质弱是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3年间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提高了0.6%,165株阴沟肠杆菌主要来源为痰液和尿液,分别占50.3%和32.7%,其他来源占27%。

表1 165株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来源及构成比

阴沟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高于90%,与许淑珍等的报道相符[4];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也达到50%以上。对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虽有较高的敏感率,分别为63.3%和77.5%,但由于氨基糖苷类对儿童易产生肾毒性,喹诺酮类对儿童软骨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其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β-内酰胺酶[5],尤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AmpC酶,阴沟肠杆菌是染色体介导的高产AmpC酶的菌之一[6],其优先底物是头孢菌素,不能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是AmpC酶的强诱导剂,易于被所产AmpC酶水解,所以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也可诱导AmpC酶的表达。通常阴沟肠杆菌只产生染色体介导的低水平AmpC酶,且在菌体中处于抑制的状态,但当AmpC酶接触到亚抑制浓度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后(即使用三代头孢菌素3~5 d后),AmpC酶的调节基因AmpD有很高的几率发生自发突变,AmpC则突变为稳定的去阻遏状态,使细菌去阻遏并持续高产AmpC酶。AmpC酶水解多种抗生素(包括三代头孢菌素),继而导致临床治疗的失败。高产AmpC酶的菌株对于头孢西丁、三代头孢菌素和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但对头孢吡肟敏感,而产ESBL的阴沟肠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和头孢吡肟均耐药,因此,当患者为阴沟肠杆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时,应首选亚胺培南。但由于亚胺培南的酶诱导作用很强,且容易引起二重感染,所以临床医生要根据情况谨慎使用。阴沟肠杆菌对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是细菌DNA旋转酶的变异、细胞壁屏障的改变及主动外排系统的活跃,并且存在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7]。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吡肟)是AmpC酶的弱诱导剂,但对AmpC酶比较稳定。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是AmpC酶的强诱导剂,对AmpC酶的作用比较稳定,因此也多呈现为敏感,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临床株已出现,且其数目有增高的趋势[8]。

表2 2009~2011年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率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阴沟肠杆菌具有高耐药水平及多重耐药现象,临床医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尽早对患者的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根据其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并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同时应尽量避免或缩短侵入性操作,并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蔓延。

[1]赵水娣,冯旰珠.78株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9):1054-1055.

[2]Paterson D L,Bonomo R A.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a clinical update[J].Clin Microbiol Rev,2005,18(4):657-686.

[3]马越,李景云,张新妹,等.1995~2002年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26(1):1-4.

[4]李岩,许淑珍,苏建荣,等.2002年至2006年阴沟肠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2):241-243.

[5]戴春梅,周建党,陈辉.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型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2006,26(4):95-98.

[6]Zhang J,Gu Y M,Yu Y S,et al.Drug-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prevalence ofEnterobactercloacae resistantto multi-antibiotics[J].Chin Med J,2004,117(11):1729-1731.

[7]桂炳东,王伶,邹叶青,等.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32-1334.

[8]Paterson D L.Resistance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J].Am J Med,2006,119(6):20-28.

猜你喜欢
阴沟头孢菌素喹诺酮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广东省中医院阴沟肠杆菌qnrA基因的检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阴沟肠杆菌的产酶性及抗菌药物的体外联合抗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