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荣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会数学、学好数学、会用数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应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探索得出数学结论,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时间和空间,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学会数学、学好数学、会用数学”。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彩引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入可以为新课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引入既要注重数学本质,又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引入合情合理,要考虑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简洁性和铺垫性原则。
可以采取下面两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为“生活教育”,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合一”。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中遇见的问题、数学知识、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机。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得到上述命题的同时,也激发了探索其中奥妙的强烈欲望,在启迪思维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从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引入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先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提出问题:定义是从对边的数量位置关系考虑的,对边除了数量关系还有何关系?四边形除了研究其边外,还研究角和对角线,能否从这些角度判断平行四边形?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入,有助于引起对知识的认知冲突,更对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合理性有帮助。
二、引导实践,形成新知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抽象,难以把握。教材中一般只给出数学概念的定义,省略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提供数学概念形成的有效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与实际背景材料,主动操作体验或亲自演示产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我按照如下程序引导学生形成新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回顾旧知:(1)画一条直线,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你是如何画的?(2)画一条直线,将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你是如何画的?提出问题:若想将此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你将如何进行划分?
2.动手实验,探索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作图工具得到:
最后一种,为什么能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何特殊的结论?
3.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通过“截长补短”,构造平行四边形来证;也可以通过后续将要学习的“三角形相似”来证。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于社会。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通过一系列数学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在自主提出概念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引导探索,发现与证明定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推理论证能力的要求既包括原来的演绎推理(或逻辑推理),又包括数学发现、创造过程中的合情推理,如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这是数学的基本思考方式,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功。定理的发现很多时候是先猜后证,运用合情推理去猜想,再运用逻辑推理去证明。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时,我按照如下程序引导学生发现定理:
1.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之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需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请你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说明你是如何画的?从边的角度考虑:(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从对角线考虑,则有对角线互相平分。
2.师生共同探索
第一层探索:上述画法的依据分别是什么?第一种“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以直接应用。第二层探索:其余命题的正确性都需依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来进行推理论证。第三层探索:分小组,证明其余三个命题,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三条判定定理。
从实践操作到推理论证,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学生主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收获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自我发展。
四、拓展例题,促进创新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对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教材是知识体系的浓缩,反映的是知识间的经典关系,是高考试题的参照系和源泉。因此,对于课本的典型例题不能就题论题,而应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和创新。通过拓展,建立联系,整合知识,提炼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借鉴,学会欣赏,激活其思维发散。endprint
在学完三角形全等证明之后,我选用了书上的一道例题:已知,如右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边△ABC和等边△ECD,连接AD、BE交于点F,求∠BFD的度数。
在学生通过分析法、综合法证明后,我启发学生思考:若将等边△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BFD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在直线同侧作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ECD,∠BFD的度数等于多少?等等,得出一系列新题:
新题4:已知,如上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ECD,∠BAC=∠CED=90°,AB=AC,EC=ED,若将等腰直角△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θ(0<θ<180°),连接AD、BE交于点F,连接CF,求∠BFD的度数,∠BFC的度数。
通过这样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可看到不同知识点间的相关性(有利于形成知识链),还可看到不同人思维的差异(从别人的思维中获得启迪),还可看到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意义重大。在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拓展中,学生看到了多题一法,看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在拓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达到解一题、通一片、提高一步的目的,并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引导小结,促进交流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总结升华、初步巩固、引导探究、指导作业等功效,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
可以考虑让一部分课堂,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例如,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采取了哪些思维策略,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等等。还可以让部分课堂根本就不要小结,而将小结这项工作留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学生各自课外独立完成小结后,再由教师集中整理,留待后面的课堂中完成。
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之后,我通过一个习题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在四边形ABCD中,AD=BC,再添加一个条件,(不在图中添加点或辅助线)使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条件可以是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顾:(1)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需要同时具备有关四边形边,角或对角线的两个条件。(2)可以添加:AD∥BC;或AB=CD;(3)若添加AB∥CD;或∠A=∠C可以吗?最后一个问题留作同学课后思考,下一节课进行讲解再归纳。
通过交流,可以梳理知识、掌握主线、强化重难点、反省得失、展示自我;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与别人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比较与联系,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互补”的优势,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更加全面,不仅能获得认知方面的信息,还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情绪、兴趣等。未来的社会,对交流能力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会交流是未来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志,因此,促进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编辑 薄跃华endprint
在学完三角形全等证明之后,我选用了书上的一道例题:已知,如右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边△ABC和等边△ECD,连接AD、BE交于点F,求∠BFD的度数。
在学生通过分析法、综合法证明后,我启发学生思考:若将等边△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BFD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在直线同侧作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ECD,∠BFD的度数等于多少?等等,得出一系列新题:
新题4:已知,如上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ECD,∠BAC=∠CED=90°,AB=AC,EC=ED,若将等腰直角△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θ(0<θ<180°),连接AD、BE交于点F,连接CF,求∠BFD的度数,∠BFC的度数。
通过这样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可看到不同知识点间的相关性(有利于形成知识链),还可看到不同人思维的差异(从别人的思维中获得启迪),还可看到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意义重大。在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拓展中,学生看到了多题一法,看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在拓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达到解一题、通一片、提高一步的目的,并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引导小结,促进交流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总结升华、初步巩固、引导探究、指导作业等功效,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
可以考虑让一部分课堂,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例如,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采取了哪些思维策略,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等等。还可以让部分课堂根本就不要小结,而将小结这项工作留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学生各自课外独立完成小结后,再由教师集中整理,留待后面的课堂中完成。
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之后,我通过一个习题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在四边形ABCD中,AD=BC,再添加一个条件,(不在图中添加点或辅助线)使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条件可以是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顾:(1)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需要同时具备有关四边形边,角或对角线的两个条件。(2)可以添加:AD∥BC;或AB=CD;(3)若添加AB∥CD;或∠A=∠C可以吗?最后一个问题留作同学课后思考,下一节课进行讲解再归纳。
通过交流,可以梳理知识、掌握主线、强化重难点、反省得失、展示自我;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与别人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比较与联系,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互补”的优势,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更加全面,不仅能获得认知方面的信息,还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情绪、兴趣等。未来的社会,对交流能力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会交流是未来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志,因此,促进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编辑 薄跃华endprint
在学完三角形全等证明之后,我选用了书上的一道例题:已知,如右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边△ABC和等边△ECD,连接AD、BE交于点F,求∠BFD的度数。
在学生通过分析法、综合法证明后,我启发学生思考:若将等边△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BFD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在直线同侧作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ECD,∠BFD的度数等于多少?等等,得出一系列新题:
新题4:已知,如上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直线BD同一侧作等腰直角△ABC和等腰直角△ECD,∠BAC=∠CED=90°,AB=AC,EC=ED,若将等腰直角△ECD绕点C顺时针旋转θ(0<θ<180°),连接AD、BE交于点F,连接CF,求∠BFD的度数,∠BFC的度数。
通过这样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可看到不同知识点间的相关性(有利于形成知识链),还可看到不同人思维的差异(从别人的思维中获得启迪),还可看到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意义重大。在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拓展中,学生看到了多题一法,看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在拓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达到解一题、通一片、提高一步的目的,并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引导小结,促进交流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总结升华、初步巩固、引导探究、指导作业等功效,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
可以考虑让一部分课堂,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例如,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采取了哪些思维策略,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等等。还可以让部分课堂根本就不要小结,而将小结这项工作留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学生各自课外独立完成小结后,再由教师集中整理,留待后面的课堂中完成。
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之后,我通过一个习题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在四边形ABCD中,AD=BC,再添加一个条件,(不在图中添加点或辅助线)使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条件可以是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顾:(1)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需要同时具备有关四边形边,角或对角线的两个条件。(2)可以添加:AD∥BC;或AB=CD;(3)若添加AB∥CD;或∠A=∠C可以吗?最后一个问题留作同学课后思考,下一节课进行讲解再归纳。
通过交流,可以梳理知识、掌握主线、强化重难点、反省得失、展示自我;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与别人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比较与联系,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互补”的优势,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更加全面,不仅能获得认知方面的信息,还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情绪、兴趣等。未来的社会,对交流能力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会交流是未来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志,因此,促进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编辑 薄跃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