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祝福》中的男尊女卑观

2014-10-22 05:48陈雪梅
关键词:男尊女卑祭祀礼教

陈雪梅

摘 要:以鲁迅作品《祝福》为底版,我们可以见到诸多分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书籍和文章,它们大多是从历史和人性两方面展开分析的。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从男尊女卑这个方面来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诱因,并从中分析出女性在历代被压迫,歧视,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男尊女卑;礼教;祭祀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222-03

《祝福》是鲁迅的经典作品之一,主要讲的是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这是很多人都曾看到的,但大部分人都把产生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归结为当时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却很少有人去挖掘更细的诱因。笔者今天将从另一个侧面窥探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男尊女卑。

要详细了解产生祥林嫂这样一悲剧人物的原因,我们得先对鲁迅先生当时写作《祝福》的背景做一大概了解。《祝福》作于1924年,这个时期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当时鲁迅先生正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欢呼。可不久就被残酷的现实浇灭了鲁迅先生那高涨的热情。虽然帝制政权被推翻,但社会却进入由地主阶级,军阀官僚所统治又一封建混乱时期。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摧毁,农民依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被压榨,被奴役,人民精神依然被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束缚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祥林嫂作为万千贫民中的一员诞生了。这里我们主要对像祥林嫂这样悲惨性人物产生的另一原因——男尊女卑做一探讨。

从《祝福》整片文章来看,以夫权为主,男尊女卑制是贯穿整个情节的主线。下面我们从整个故事的发展来一一分析。

首先从四婶对鲁四老爷“夫权”的服从方面来谈男尊女卑现象。

祥林嫂刚到鲁镇时经卫老婆子介绍去鲁四老爷家做工,看祥林嫂的面相和身板,鲁四老爷一家是很满意的,但是刚一听到卫老婆子说道祥林嫂是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才出来做工。鲁四老爷竟马上皱了一下眉头,“四婶”也立刻明白过来,“四叔”是在嫌弃祥林嫂是个寡妇。从这段对话及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便祥林嫂其他条件多么符合鲁四老爷家的招工条件,也不能忽略掉她寡妇身份所带来的不满。在接受过传统教育,四书五经早已扎根脑海的鲁四老爷眼中,寡妇是在女权卑微时代不吉祥的象征。作为接受过传统思想教育的儒生,鲁四老爷骨子里依然流淌的是以夫权为主的观点。这点可以从鲁四老爷皱眉,四婶立刻明白过来这句中不难看出。鲁四婶以鲁四老爷马首是瞻。四婶作为雇家主母,同为女性,理论上对祥林嫂此种境遇有所同情,但此时她明显没有话语权,只是作为鲁四老爷不满信息传递者的身份一闪而过,很好地诠释了当时深埋妇女心中的“夫妇”纲常。古文中将“夫妇”一词解释为“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业,以礼屈服”(班固《三纲六纪》)。或“妇,言服也,服事于夫”。从这话中不难看出夫权的主导地位,妻子不管从语言还是做事皆服从于丈夫。从男尊女卑的礼制原则出发,一代代,一遍遍地灌输着“夫为妻纲”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像鲁四老爷这样受传统思想影响的老监生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是作为主家的四婶也要服从,更何况死了丈夫的祥林嫂?寡妇自古以来时常受到歧视和侮辱,在这我们就不做主要论述。

其次从祥林嫂两次屈服“夫权”带来的悲惨结局看男尊女卑现象。

祥林嫂终归是留在了鲁四老爷家中,由于她为人勤快,干活出色,主人家慢慢就对她寡妇的身份淡视了,开始在干活方面赏识她了。可好景不长,祥林嫂的婆婆来要人了,而且还先斩后奏的将祥林嫂的工钱全数领走。鲁四老爷得知这一切就只是说了“既然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这样两句话。我们回过头来看鲁四老爷这两句话,从这两句话不难看出,鲁四老爷对于事件本身表示了愤怒,然而,祥林嫂是一寡妇,寡妇就应该“夫死从子”,但是祥林嫂又没有儿子,那她就“应该”交由夫家处理,一切都由夫家做主。所以她只能被押回夫家,重新典当。这是祥林嫂屈服于第一次“夫权”所引起的悲剧,从而有了文章后面的“捐门槛”赎罪的屈辱经历。如果祥林嫂在其丈夫去世后不以“夫权”为主导,挣脱掉男尊女卑的精神枷锁,走出婆家自主谋生,那也就不会有第二次悲剧的到来。但假设也只是假设,现实依然是男尊女卑的精神枷锁紧紧的铐锁在她身上。虽然祥林嫂使出了各种反抗方式,但最终还是屈服了。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改嫁到了深山中的贺老六。读者注意,此时的祥林嫂是懵懂的,她只是认为改嫁是不光彩,不道德的一件事,也就是从她骨子里就带着的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体制。所以刚开始一直在反抗,但婚后随着生活的好转和儿子的降生,她对当初改嫁时精神上的苦痛慢慢淡去了。对于祥林嫂,生活也算幸福了吧!可幸福去的也很快,正值壮年的第二任丈夫贺老六很突然的死去了,祥林嫂又经历了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刚有点起色的生活又掉入了黑暗冰冷中。此时的祥林嫂再也不能改嫁了,因为她有儿子阿毛。“夫死从子”,人伦纲常中又一体现男尊女卑的例子出现了。祥林嫂因为有了儿子阿毛,她也就相应的有了依靠。阿毛在时她至少还有吃住的地方,可不幸总是会接踵而来,阿毛葬身狼腹,祥林嫂彻底无所依靠了。在接连失去丈夫和儿子之后,族权向祥林嫂伸来了罪恶的双手。大伯来收屋,并赶走了她。一个两次丧夫,失子,又“不洁不烈”的寡妇终归还是抗争不了封建族权的“威严”,再次走上了无家可归的道路。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体系来看待祥林嫂被收走房产并赶出家门这件事,明显是违反法律的,祥林嫂在丈夫和儿子去世后财产的第一继承人,却遭到了及不公正的待遇。在当代社会现状中是既违背法律制度又偏离道德体系的。但从祥林嫂所处的年代或者民国之前这一现象都属于很正常的,也是可以被大众接受默认的。这是从法律体系上表现出男尊女卑的又一例证,而且这种制度一直存在于整个封建统治时期的中国。《礼记·内则》写到“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大体意思就是说作为妻子没有支配经济的权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私人财产,不敢私自借给别人东西,也不敢私自赠送别人东西。可见从古代起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是十分底下的,掌管钱财依然是以“夫”为主的男性成员。到了祥林嫂之后的民国时期,法律依然规定为:“于日常家长无关之处分行为则有其夫之特别授权不得为之,否则非经其夫追认不生效力”。可见民国时期妇女依然没有经济支配能力,要想支配钱财或其他贵重物品,必须有其夫授权才可。从这方面来看,祥林嫂被其大伯收回房屋并赶出家门就属必然了,这正是当时社会从法律方面对男尊女卑的一种表现方式。endprint

接下来我们再从祭祀文化来说一个时代的男尊女卑思想。

祭祀文化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化,不管是从帝王将相还是到平民百姓,祭祀一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活动,都是由各层次具有神圣权力或者德高望重的贤德人士为主祭,这种现象从古一直延续的后世。就算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一些村部落依然保持着这种传统,祭祀祖宗也由各部落或家族的男丁参与。这是又一男尊女卑现象的事例。下面我们着重从《祝福》中来谈祭祀文化中的男尊女卑。从文章刚开头起:我回到鲁镇,拜访本家,各家的老人大体都还是老样子,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这段说的依然是祭祀文化中的一种,在祭祀之前所有祭品的准备,从天不亮开始一直在忙活的都是女人。读者此处可以注意,准备祭品的不止是像祥林嫂一样雇佣来的女工,还有那些带着绞丝银镯子的女人。当时带绞丝银镯子的也大概就是那些像四婶一样的主家女性了吧!她们一律都为新年“祝福”准备着“福礼”,祈求来年好运。但当所有的“福礼”香烛都摆上祭桌,祭拜的却仅限男人。连作为主家的女人都不能参与祭拜祈福活动,更别说像祥林嫂那样的寡妇了。当祥林嫂又一次成为寡妇来到鲁家后,她就连准备“福礼”的资格也没有了,可见第一次她来到鲁家后虽然因为自己是寡妇的原因让主家不满意,但总还是参与了准备“福礼”这一重大祭祀活动。那么为什么第二次她就不能参与准备祭品了?我们从文中继续解读:“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从鲁四老爷对四婶交代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四老爷心中的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他认为一个两次死去丈夫,又死掉儿子的女人是不祥的,更是不干净的。在当时社会中,像祥林嫂这样两次婚嫁却最终又变为寡妇的女人是伤风败俗的,这样的人准备祭品器具是一种亵渎祖先的行为。这才有了后面四婶不让祥林嫂打点一切与祭祀有关的物品,祥林嫂只能讪讪的缩手,清闲的度过一切。对于封建社会下的祭祀文化,男性崇拜占据主导地位,男人作为家中的支柱,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女性地位极其低下,形成了典型的男尊女卑思想。所以祥林嫂最终还是讪讪的缩手,这也是她内心男尊女卑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最后,我们从婚嫁方面来分析男尊女卑思想。

当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时,鲁四老爷虽然皱眉,但也收留下了她,而且祥林嫂还帮着做了最重要的祭祀“福礼”的准备。可见祥林嫂当时虽然是一别人看来不吉利的寡妇,但至少还没有达到伤风败俗的地步。可祥林嫂的命运又一次发生转折后重归鲁镇后,她的地位就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就因为祥林嫂的改嫁,她已经变成了一伤风败俗的女人。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贫困妇女的思想一直被禁锢着,例如祥林嫂刚来鲁镇时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并不知道她姓什么,只是知道她邻居姓卫,那她大概也就姓卫了吧。这种现象在封建思想里很常见,大家并不会去重视,尤其是嫁了人的妇女,大体不会去讨论她的姓名,主要还是以夫家姓氏为主。这也是在当时婚姻制度里男尊女卑思想的一个事例,不过最重要的依然是存在于当下人们心中的婚姻观念,大家固有的思想中潜藏着“夫为天,妇为地”,“夫为妇纲”,“从一而终”等各种“夫权”为尊的思想。祥林嫂第一次在鲁镇是以丈夫故去后为亡夫守寡的形式出现的,在鲁四老爷等人的心中至少还对其品质是认可的,而祥林嫂本身在思想上也没有太大的负担。但当她被婆婆伙同卖掉时,她极力的反抗正是说明了其内心的挣扎,“从一而终”是深埋在她思想中的一道符咒。那是她深深羞耻心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其精神的支柱。但结果是她依然屈服了命运,那心灵深处的遮羞布被彻底的撕碎。所以在又一次到鲁镇后她想以儿子“阿毛”的不幸来挽回一点别人的同情,可是结局只能使她的精神枷锁更加沉重。与此同时大家拿他脸上的伤疤来取笑她,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荷。这时,同为鲁四老爷家雇佣工的柳妈的出场,使祥林嫂彻底的走向了精神灭亡的道路。我们先来看看柳妈跟祥林嫂的这段对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柳妈做为同时代被压迫的女性,她的思想正代表了祥林嫂这一批贫苦女性的思想,她想以她的方式帮祥林嫂减轻罪孽。她自己本身就认为一个女人嫁两个丈夫是一件有罪的事,不止这一世伤风败俗,就是到阴司也是戴罪之身。柳妈的这种看法正是反映出当下一批人心中传统的婚姻思想。他们认为贞操是代表女性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而寡妇节操更是重中之重。正是这种寡妇节操观把祥林嫂的精神枷锁加到了极限,也因此使她走向了灭亡。这一从婚姻中体现出的男尊女卑观在中国历史中的延续是久远的,自夏商始,男子就可以娶多名老婆,到周逐渐变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女子的地位依然卑微。从周始到唐末这段时期人们对寡妇再嫁持这样的态度:“不认为合乎礼节,但也不会看做是奇耻大辱而轻视再嫁之人。”但自宋以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观念笼罩了广大妇女,寡妇也不例外。正是由于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才有了像柳妈这种自身被害却想帮助祥林嫂赎罪,在不经意中又害了她的人的存在。这正是封建礼制下男尊女卑观的一种升华,是女性地位卑微的一典型事例。

综上,笔者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并不是单一的历史问题或是人性问题,中国几千年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也是其悲剧产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相对于鲁迅先生《祝福》中体现出的男尊女卑观,笔者在这谈谈当下社会的男尊女卑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平等的是广大群众坚持走的路线,但在一些相对落后或一些少数民族,男尊女卑依然存在着。这一些女性成员大多都是文化水平地下,对亲人或男性成员表示绝对的服从,没有自己的思想。有些以前连面都没见过,刚过门几天的女性成员全凭夫家一句话就服从命令。从这样的事例中我们不难明白,在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女性的思想依然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尊女卑的精神枷锁在他们身上何时才能够完全解除,对于现阶段社会来说,我们任重道远,要做的还很多。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男尊女卑祭祀礼教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试析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杜十娘的悲剧分析
萧红笔下的东北文化图谱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
中日亲属称谓的对照研究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