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很+名词”结构的认知解析

2014-10-22 07:17:27段晓燕
艺术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转喻认知语言学语料库

摘 要:“很+名词”结构的讨论曾一度占据了语言热点现象的一席之地,它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合法”与否的问题,这一问题各家也难有统一意见。本文试着从人类自身的转喻认知机制来分析这一结构的成因,同时又证明了“很+名词”结构的能产性。本文中所引例句是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文本语料库中的真实文本素材。

关键词:“很+名词”;转喻;认知机制;语料库;认知语言学

0 引言

语言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系统,它的发展既遵循着自身规律,又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语言内部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语言的变革与创新,其中最活跃、最敏锐、最能反映语言发展状况的,便是词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新词的创造和传播,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也是花样百出,“被相亲”、“犀利哥”、“房祖宗”、“很小资”等等“不合常规”的语言表达一出现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这一持久流行的句式格外引人注目。本文试以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文本语料库为基础对典型的“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很+名词”进行具体释例,以期更接近真实的语言本质。

1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研究历程

学界对“程度副词+名词”的研究经历了由否定到讨论再到深入的过程。思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一结构的“合法性”以及结构的成因上,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主要是单纯地讨论副词能否修饰名词,朱德熙先生(1961)认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直接否定了这一组合。80、90年代,关于这一结构的“合法性”问题的争论达到了顶峰。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本身的研究上。其中,程度副词与名词组合产生的原因问题,其解释归结起来为两方面原因——社会原因和语言内部原因,是众多问题的焦点。具有代表性的是邢福义先生在《“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一文中,将副名结构与其使用者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从语言的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拓宽了思路。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分析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的理论成就,但总是拘泥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范畴,我们是否可以从新的角度出发,用新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思考?认知语言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2 “很+名词”结构在中国传媒大学文本语料库中的分布

笔者选取了八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很+名词”结构:“很淑女”、“很个性”、“很阳光”、“很青春”、“很女人”、“很现代”、“很传统”、“很小资”,并统计了它们在此语料库中的出现频次,考察了2008、2009、2010、2011、2012年的分布,以初步了解“很+名词”结构近几年在主流媒体中的使用情况。从统计结果看出: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对于“很+名词”这一结构的使用普遍较少,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情况,但可说明“很+名词”结构未作为一个固定的结构确定下来,但在语料库检索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个结构同时是一个非常能产的结构,它并不局限于几个特殊的用法,而是有着非常多样的组合形式。下文将就这一点进行阐释。

3 转喻认知模式

这种语言现象的运用其实是认知视角的选择或改变,是语言交际者主观意图的一种认知突显,是人类转喻思维的结果。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认知未知事物的时候,总是力图从已有的经验结构去理解和解释未知的世界,而对于一个复杂的事物而言,其所包含的属性和特征又是多方面的,如何快速地把握这个事物的精髓呢?人们习惯上往往是从一个主要特征或属性出发,从而达到认知陌生事物的目的。同时,对于已知的情景或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意向,从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Lakoff(1987)认为,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用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替代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替代部分。在转喻中,载体充当参照点并能激活或提供了解转喻目标的心理通道。从认知心理上,语言学家把它概括为“凸显”和“接近”。那么,我们可以将转喻简单地理解为:利用已知域和未知域之间的接近和关联,用凸显度高的特征和属性“嫁接”到凸显度低的特征和属性,从而达到认知未知域的目的的一种认知思维模式。从本质上来看,转喻是我们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形成概念系统的一种认知手段和工具。

4 “很+名词”结构的转喻认知机制

转喻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它的来源域要显著,且同属一个认知框架。这是指用A转喻B时,A、B首先应该在同一认知框架内,并且A要比B显著。认知框架是人类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关联的模式。对我们来说,认知框架是我们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部分、施事——动作——受事、事物——性状、领有者——领有物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事物——性状这一认知框架。下面,我们通过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文本语料库中的例句来具体分析:

4.1 很+抽象名词

(1)就这个歌叫《那个不太冷的冬天》,像这种歌都是很青春,很美。 (2)我也是70后的人,我也觉得我很传统。 (3)我懂了,他就是一个很个性的孩子。 (4)凤尾鱼是南沙万顷沙镇的特色渔产品,它的鱼卵很美味。

例(1)中“青春”的词典义是“指少年、青年人的年龄”,也指“年轻时度过的美好时光”,它带给人活力、单纯、青涩的感觉,这里用“很青春”来转喻处在青春时光的人的特征。例如,鲁莽、单纯、幼稚等。通过“青春”二字就激活了我们对于青春的感性印象,不需要通过很多的言语来表达,这样反而更为贴切。例(2)用“很传统”来表达我们世代相传的社会习惯所具有的特点。例如,保守、不新潮等,这里是用“很传统”来转喻“对待感情不主动,比较谨慎”的含义,传统一词本身具有的性质特点就很明显。例(3)中的“很个性”表达了说话人对谈论对象“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评价,是利用转喻思维的结果。例(4)中“美味”本来是指味道鲜美的食物,这里就用抽象的“美味”概念来转喻美味所具有的“色、香、味”的具体特征,达到了表述的目的。

4.2 很+具体名词

(1)邓超:其实我倒觉得闫姐很女人。 (2)他们就是衣香鬓影的,天天过一个很产、很小资,或者是高级社会的生活。(3)这一刀就说我改变一下,现在是男人很娘,嫩模很嫩,前锋不进球。 (4)这个人很奶油。 (5)大家都说她在电影里表现得很花瓶。 (6)他很惊奇,一般过去都是很贵的买来,比赛以前才很宝贝换上去。

上面的例子前三个是指人的具体名词,后三个是指物的具体名词。例(1)用“很女人”来转喻女人这一社会角色所特有的温婉、优雅、柔美的气质,通过“女人”就激活了我们对于这一社会角色的印象,从而在心理上映射出我们所熟知的概念,让听话者了解到描述对象温柔细腻的一面。例(2)中“小资”本为“小资产阶级”的简称,特指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很小资”就是说过着具有“小资”元素的生活,如浪漫、享受音乐、追求生活品质等。例(3)使用“很娘”来转喻做事或说话没有男子汉气概,性格接近女性化这一特征。这是近两年在网络上兴起的表达,年轻人运用的较多,这里的“娘”一般认为是古代汉语中对年轻女子的称呼。例(4)“奶油”在人们的认知概念中是“白色的、又滑又腻”的属性特征,这里人们可以通过自身体验来激活对于它显著特征的认知,从而可以轻易理解这样的表达。例(5)利用人们对于花瓶的直观感受来激活它所代表的特征,即“外表美观、无实用价值”这一特点,与程度副词语义结合时,更易让人抽取出其潜在的含义。例(6)中“很宝贝”其实是取人们对于“宝贝”这样贵重珍奇物品的态度这一语义特征,利用宝贝这一凸显的概念来转喻人们对它的态度。这里是指像对待宝贝一样对待用来训练的乒乓球。

4.3 很+专有名词

(1)他这个人很葛朗台。 (2)同学们都说她的下巴长得很范冰冰。 (3)那男人的模样,很山东。 (4)他是留过洋的,所以观念难免很西方。 (5)位在豫西的三门峡,不仅曾经很历史,如今也正很现代。

以上例句的(1)、 (2)是专有人名; (3)、 (4)为专有地名; (5)为专业术语。例(1)是引用了外国名著中因吝啬闻名的“葛朗台”的名字,这样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很易联想到他最典型的性格特点。例(2)中的影视明星“范冰冰”以她完美的尖下巴被大家追捧,这一显著的特征使人们自然地在她与“好看的尖下巴”之间画了等号,转喻认知机制就是通过这样的突显概念来激活这一认知通道的。例(3)中的“山东”在句子中特指山东人普遍具有的“憨厚深沉、粗犷有力”的形象,用“山东”来转喻此人的外貌特征,比直接描述的信息量大。例(4)的“很西方”是转喻拥有西方人开放、前卫、新潮观点的人。例(5)中历史是指过去的人和事,是人类活动的连续记载,给人们的印象是很有沧桑感、有岁月印记的、陈旧的事物,这里用“很历史”来表现当地经济的不发达以及城市面貌的陈旧,这与“很现代”形成对比。在人们的认知中,历史和现代带给人的感觉很形象也很深刻,所以这里的转喻就很自然。

前面提到过“事物——性状”是人类最主要的认知框架,由以上所举的例子也不难看出,这一认知框架同时也是“很+名词”结构产生的主要认知框架。这种类别的转喻认知机制是建立在“事物——性状”的认知框架上的,通过“事物”的突显来激活认知中对于事物的“性状”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的“性状”是“事物”所有特征中最典型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才说这种“很+名词”结构是多产的。

5 结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人类自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探讨一种语言现象,决不能脱离人类自身的范畴。认知语言学从人类自身体验出发,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致力于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尽管它在20世纪80、90年代才成型,它的理论也没有完全系统化,但是它涉及多种学科,顺应了语言学的发展潮流,为我们研究语言现象拓宽了思路,使我们多了一种途径和工具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同时,语料库语言学立足于大量真实的语言数据,它是基于对这些数据所做的系统而穷尽的观察和概括而得到的结论,对于我们研究真实文本素材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7.

[2] 蔺璜.副名组合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3] 李雪.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J].外语学刊,2012(04).

[4] 刘洁.网络语言中的语言转喻机制[J].语言与文学,2008(12).

[5] 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02).

[6] 雷二毛.基于语料库的“万一”的搭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7).

作者简介:段晓燕(1989—),河南济源人,上海大学2012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转喻认知语言学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科教导刊(2016年20期)2016-12-27 17:31:06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26:31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0:45:28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