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菁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来,世界音乐文化融合不断加强,民族器乐的弊端纷纷暴露出来,古筝作为最受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其改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二十世纪末,中国掀起了“筝改”热潮,大批优秀人才参与其中,至今涌现出许多新型古筝。对这些新型古筝,社会的褒贬不一,本文章通过研究当代较具影响力的三种新型古筝:蝶式筝、潘氏筝、多声弦制筝的形制,分析其劣势,进而思考未来筝改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型古筝 劣势 筝改 探索
一、传统古筝的改革概况
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选择与发展,古代的筝从秦朝的五六弦形制发到到清末的十六至十九弦形制。新中国成立后,古筝也最终以21弦S型筝定形。这里所说的传统古筝主要指21弦S型筝。
传统古筝以五声音阶调性定弦,并且转调的不便也十分不利于其与乐队合作,这为筝走向世界带来重重阻力。针对这一现状,20世纪50年代开始,沈阳音乐学院就组成了筝改小组,并制定了张力转调和截节弦长转调两种改革方案。到了60年代,该小组终于研制出一台较为成功的脚踏式桥码柱转调筝。这在当时为古筝引起了巨大轰动,这台脚踏式桥码柱转调筝在当时还有许多不足,但为古筝形制改革开启了一个新的天地。人们认识到了古筝形制改革的可行性,也开始为古筝形制改革事业投入更大的热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形制改革探索较为成功并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有:1965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何宝泉教授设计的“蝶式筝”、1996年天津潘海新、潘海伟兄弟研制的“潘氏筝”、2006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家李萌教授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研发的“多声弦制筝”,此外,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宣告成功或仍在研制的转调筝还有:营口民族乐器厂的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张昆设计的桥码移柱转调筝、大庆的拉震式转调筝、山东、江苏、安徽的滚轮移码转调筝、辽宁、江苏的多功能按钮截弦式转调筝等①。本文试对前三种较有影响的新型古筝进行研究,对其劣势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希望能为古筝形制改革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二、新型古筝的劣势分析
(一)蝶式筝
1.蝶式筝的研制
1965年蝶式筝正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它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教授经历四十年研制出来的。该新型古筝因其外形如蝶而被称为“蝶式筝”,它是采用五声音阶相错补加音位的排列法而设计的,即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还装有弦钩,以改变某些定弦音的音高。筝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该筝共装有49根金属琴弦,共四个八度(D—d3)。蝶式筝1980年通过中国文化部科学技术鉴定,1981年获《1980年全国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2005年,何宝泉教授也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第一期蝶式筝培训班,招收了一批国内外的优秀学者前来学习,扩大了蝶式筝的学习队伍,增强了蝶式筝的影响力。
2.蝶式筝的劣势分析
(1)五声音阶共振效果不及十二平均律标准
蝶式筝使用五声音阶相错补加音位的方式达到组合成十二平均律的效果,但是由于古筝自身的材质与共振腔体的限制,使得古筝出来的“十二平均律”总是“游移”在标准音左右。何宝泉教授在2007年《敦煌国风》节目中也曾指出:“五声音阶共振时是向声律,十二半音是平均律。这两个律制不可能一样,所以钢琴的大二度很刺耳,古筝的大二度就比较协调一点。”蝶式筝演奏十二平均律的乐曲可能只能够达到“形似”效果,而按专业调律师的角度来说,蝶式筝可能也是一个“调不准”的乐器。
(2)对于演奏者的要求高而不利于乐器的普及
蝶式筝是49弦制的新型古筝,相对于现在普及的21弦筝来说,它的学习难度加大,对于演奏者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甚至需要钢琴基础。并且蝶式筝的曲谱都是由五线谱记谱的,而现在90%以上的古筝学习者都习惯于看简谱,国内现存在大部分古筝曲目也都是简谱。笔者作为一名古筝专业的学习者,也更倾向于看简谱。此外,蝶式筝的体积增大,较古筝而言更不易携带。古筝现在在中国的流行与其易学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而蝶式筝提高了学习难度,可能最后的推广也只能作为一种专业乐器在特殊人群中学习,不能达到现在古筝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
(二)潘氏筝转调筝
1.潘氏转调筝的研制
自幼喜欢音乐,并且都具有较好机械木型制作技术的潘海新、潘海伟兄弟经过18年努力研制出来的潘氏转调筝,于1996年在扬州举办的“中国古筝艺术第三次学术交流会”上展出。它又称“新筝”(“新型十二平均律转调筝”简称)、“W型转调筝”(为区别于S-21弦筝)、“现代筝”(青年筝家吕春麟给予称号)。比较蝶式筝而言,潘氏筝似乎受众面更广。该新型古筝获得了许多项国家专利,并且通过了科技部门的科技鉴定和国家乐器质量检测中心的检测,国家文化部也已经将其列入重点科研项目。2003年8月16日,中国民族管弦乐会正式将其纳为考级项目。潘氏转调筝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受到广泛欢迎,在爱尔兰、古巴、米尼加更是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网站——中国现代筝网。
2.潘氏筝的劣势分析
(1)规整的设计有失东方古韵
潘氏筝现在已经进入许多高等院校,成为教学项目,如2008年吕春麟老师首次将潘氏筝带进广东文艺职业学院,2012年国家211工程大学暨南大学也引进该乐器,并成立了现代筝乐团,作为暨大的特色项目。2005年,在第25届布达佩斯国际艺术节上,王天一率领东方女子古筝新筝乐团进行了两场专场演出,在国际上宣传了潘氏筝。但是,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后发现,潘氏筝采用方正的外形与W型琴面板设计,再加上滑动变音器标准地滑动转调,使得整个乐器与演奏看起来很“规整”。传统古筝筝身、琴码、琴架都是木质,面板呈弧面,整个设计都给人自然古朴的感觉,而潘氏筝则在木质琴身中将塑料材质并且带有不同颜色的滑动变音器放置在显眼位置,五颜六色的设计风格与筝体不搭,虽然这样设计有助于转调,但是使得潘氏筝更“异域风”,乍看似乎觉得还有点像扬琴。现在许多人都把潘氏筝比作“东方钢琴”,笔者认为,在潘氏筝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乐器的同时,应当更加强调中国的文化特色,在乐器的制造上应融入更具代表中国特征的设计。
(2)传统筝学习者适应难度大
潘氏筝左手演奏区与右手演奏区的跨度大,这样不利于演奏者进行快速弹奏。此外,潘氏筝的弦距也与传统筝不同,它的左演奏区七声音阶定弦的弦距与右演奏区五声音阶定弦的弦距不同,而右侧大二度与小三度的弦距也不同,这对于习惯传统筝演奏的人群来说入门适应时间较长,这也是它推广的一个阻力。
(三)多声弦制筝
1.多声弦制筝的研制
根据亚洲筝类的特点与中国古筝自身存在的缺陷,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于2006年共同研制出了多声弦制筝。经过2004年起始的数年反复研究,几套方案反复试验,多声弦制筝现在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2008年12月19日晚,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千里之行”——2008年敦煌之夜新作品新作古筝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获得成功。
2.多声弦制筝的劣势分析
(1)坐弹优势不及其他转调筝
我们不难发现,演奏者在演奏多声弦制筝通常会进行“滑动换位”,即在演奏过程中从筝的右演奏区转移到左演奏区时,需要人身体从筝体的右侧转移到左侧,而在左演奏区演奏一段之后,演奏者又将“滑回原位”。这样的演出似乎有些滑稽,演奏者在筝体上左右移动显得十分奇怪,而在快板演奏时更是显得“手忙脚乱”。所以,在坐弹方面,多声弦制筝优势不及蝶式筝、潘氏筝等转调筝。
(2)快速转调不便
由于保留了传统筝的21弦制与调琴手法,多声弦制筝的调总是提前调好的,中途换掉十分麻烦,这一点在传统筝上并无十分大的突破。前文讲的宋心馨与夏金瓯演奏的《植物大战僵尸》,是由四台琴同时完成的,虽然演出时经过演奏者的设计与表演,加上乐曲本身的趣味性,使得表现显得活泼新颖,但这也让我们发现了多声弦制筝的不足。
三、未来古筝形制改革的方向探索
古筝这门古老的乐器,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笔者认为“筝改”热潮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这股浪潮下,出现了许多新型古筝,而这些古筝在创造与实践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又可以作为古筝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有力参考依据,最终最优秀的新型古筝就会被大众所接受,这也是符合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的。笔者还认为,未来古筝形制改革探索应当始终注意一下几点:
(一)保持筝的古韵美
由于现代文化的融合,我们中国许多传统音乐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崇洋媚外”在当今中国并不稀奇,反而有大片的推崇者。不仅“洋酒”、“洋烟”、“进口货”等产品排挤国产而占据中国大片市场,甚至许多人崇尚“洋乐器” 而贬低“民族乐器 ”。作为民族乐器的代表者,古筝未来改革发展一定需要保持原有的古韵美,而不能单纯为了迎合世界音乐而改得面目全非,应当是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姿态傲立在世界舞台之上。
(二)世界筝的远大目标
保存传统美的因素并不代表不需要融入世界,中国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古筝的改革也应当吸取教训。只有当古筝走向世界时,它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如果钢琴只是一个英国乐器或只是一个法国乐器,它的曲目量就会很少。而现在钢琴是个世界性乐器,那么就会有世界各地的作曲家,例如,德国、法国、英国、中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作曲家都会为它写作品的,因而,这件乐器的发展水平也就非常高②。所以,我们应当竖立“世界筝”的远大目标,举世界之力推动古筝的发展。
注釋:
①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北京乐器学会编:《W型转调筝实用教程》,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②李萌:《多声弦制古筝的特色与文化优势》,《乐器》,2009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北京乐器学会编.W型转调筝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范冉:当代古筝形制改革评述[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
[3]李萌.多声弦制古筝的特色与文化优势[J].乐器,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