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凿穿”中西之后,在双方的不断巩固建设下,中原王朝与西域以及葱岭以西诸国的丝路交通逐渐固定下来。
然而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中国南北分裂,政权不断更替,由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格局,使得丝路的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状况,北方诸政权的都城譬如武威、平城、长安、洛阳等都曾担负过丝路起点的重任。而在西部,由于萨珊王朝和拜占庭的强盛,萨珊首都泰西封和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绿洲道路的西部终点。作为丝路历史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路发展,对整个丝路历史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丝绸之路上的小国对中国北方的中原王朝和南方的江南王朝慕服,希望与它们建立友好的睦邻关系。同时,这些丝绸之路上的小国也醉心于中原和江南富饶的物产,前来开展经贸活动。
三国曹魏时期,“康居、大宛献名马,归于相国府,以显怀万国致远之勋”。晋太康六年(285年),大宛王蓝庾卒,“其子摩之立,遣使贡汗血马”。十六国时期,前凉太元四年(327年),“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异二百余品”。
西域各国与古代南北两政权的政治往来尤为频繁。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濊貊、扶余单于、焉耆、于阗王皆各遣使奉献”。黄初三年(222年),“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诏曰:‘西戎即叙,氐、羌来王,诗、书美之。顷者西域外夷并款塞内附,其遣使者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癸卯,大月氏王波调遣使奉献,以调为亲魏大月氏王”。曹魏政权遂以敦煌太守兼任西域都护,继而又恢复西域长史,“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乌孙、疏勒、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晋统一后,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如鄯善、焉耆、龟兹、疏勒等国,均服从于西晋政府。他们的国王也因而被授封为晋宁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等官职。远在中亚的大宛、康居也与中原地区的西晋王朝加强了联系。太康六年(285年),大宛国蓝庾由西晋册封为大宛王;康居在泰始(265~275年)中遣使至洛阳,要求封赠,并带来多匹善马。
十六国时期,西域与中原内地和西北政权仍保持着来往。前凉“凉州张骏遣兵伐龟兹,鄯善遂与西域诸国皆朝贡姑臧”。前秦时,车师前部王、鄯善王等率大批官员、商人亲自来到长安,并要求苻坚派西域都护,以统领西域。北魏统一我国北方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更为频繁。“太延中,魏德益以远闻,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槃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诸国王始遣使来献”,“有司奏九国不惮遐险,远贡方物,当与其进”。太武帝于是派遣使者“多赍锦帛,出鄯善,招抚九国,厚赐之”,这一措施受到西域各地的欢迎。吐谷浑也与北魏政权有密切的政治联系,北魏通过吐谷浑,“终宣武世至于正光,犛牛、蜀马及西南之珍,无岁不至”。魏太武帝拓跋焘消灭北凉后,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并与西域三十六国取得了广泛的联系,使者、商人纷纷而至,结果使得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政治交往达到一个继汉之后新的繁荣阶段。
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魏晋南北朝与西域、中亚、西亚、南亚等地的经济往来十分频繁。曹魏时,从西域到中原的胡商很多,魏明帝为了保障两地商贸活动的畅通,以仓慈为敦煌太守兼任西域都护,可见曹魏政权对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的重视。到北魏时期,双方的经济往来达到鼎盛。北魏政权十分重视商贸活动,在新都洛阳特别规划设置了广大的商业区。在扶桑、金陵、崦嵫、燕然四馆,分别安置东、南、西、北四方外族外域来附人员或胡商贩客等暂住人口,居留满三年者,分别赐宅慕化、归正、慕义和归德四里。由于北魏王朝对外怀柔政策的影响,“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胡商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他们“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仅洛阳城内就住有西域商胡一万多家。在北魏时,以善于经商闻名、居住在中亚的粟特商人,大批迁居到河西的武威等地,被称为“胡商”。由此可知,北魏与粟特之间商贸活动很频繁,到北齐、北周时,商贸活动仍十分繁荣。北齐邺城(今河北临漳)、北周长安(今陕西西安)都常住有大批西域胡商。
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西域、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在政治、经济上密切往来的同时,佛教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已经传播到大江南北。双方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
自张骞“凿空”、开辟绿洲丝绸之路后,西域与内地交通大开。汉魏以降,佛教兴盛,大批的西域僧人东来传译经法。同时,亦有许多佛教徒赴西域各地寻求经法,于是西行求法热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西行求法的僧人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国曹魏时期的朱士行,西晋时期的法护,东晋时期的宝云、法显和智猛,南朝宋时的道药和道普。
除以上僧人个人西行求法外,中原王朝政府也对西行求法这项活动非常重视。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382年),吕光奉苻坚之命,率部平定龟兹,得高僧鸠摩罗什。吕光回姑臧后,苻坚已被东晋打败,于是自称凉州刺史,后建立后凉,鸠摩罗什便在姑臧居住十多年。401年,后凉被后秦打败,后秦王姚兴索鸠摩罗什到长安,译大量佛经。北魏宣武帝元恪亲讲佛书,梁武帝萧衍在同泰寺“出家”。由于皇帝的提倡,佛教在中国大兴。与此同时,中原内地及西域地区大建佛寺和佛洞。北魏统治者逐渐由信佛、崇佛发展到佞佛,佛教在北魏的疆土上已泛滥成灾。北魏神龟元年(518年),惠生、宋云奉胡太后之命,由洛阳出发,西行求法,到达于阗、朱驹波、渴槃陀,又越葱岭出帕米尔高原,历时4年,历尽艰辛,取回宝典170部。同时,惠生撰《行记》,宋云撰《家记》,为中西宗教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并广泛传播的同时,祆教在北魏时期也开始传入中国,在西域各地尤其盛行。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和佛教文化的东来,西域的杂技百戏,如魔术、角抵、假面戏等也在洛阳流行。西域歌舞已登宫廷大雅之堂,并风行于朝野。北周武帝娶的突厥皇后,将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乐带到长安,龟兹乐等在官方盛行。
出五船北,为新道
在两汉时,由于在新疆境内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阻隔,丝绸之路的路线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个边缘,分为南、北两道。西晋时,在南、北两道的基础上,又增开了一条道路,叫新北道(又叫北道、北新道)。“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婼羌转西,越葱岭,经悬度,入大月氏,为南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古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一》)
旧北道出玉门关后会遇到楼兰国东面的白龙堆盐碛,行程特别艰难,以至于被后人称为“鬼魅碛”。早在西汉末年,西域的戊己校尉徐普就曾建议增开一条丝绸之路新道,但是因遭车师后王姑句的反对而最终未能实现。直到三国曹魏时期,匈奴势力被削弱,伊吾正式设县,西晋时又设伊吾郡,才标志着汉匈出入西域的孔道伊吾已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于是徐普议开的新道便构成了丝绸之路新北道的东段:“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