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余晖·宋元经营

2014-10-22 09:00
读者欣赏 2014年10期
关键词:西域丝路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这样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离开大唐盛世时逐渐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以安史之乱为起点,其后的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各朝,丝路虽然还间或发出璀璨之光,但是已无昔日全盛时的繁华,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陆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

沿线古文明消失荒漠中

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发达地区之一。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灌溉农业,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不少沙漠之中的城郭和农田。初唐《大唐西域记》记载古楼兰王国以楼兰绿洲为立国根本,历经好几个世纪,曾经繁盛一时。然而,当丝路的历史步入14世纪,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进入了逐渐寒冷的阶段—中国称其为“明清小冰期”,西域地区脊背上已不再适合当时的人类居住。西北丝绸之路的东端几乎已经荒废,而西域各古国大多已不复存在,成为流沙之中见证丝路辉煌的遗迹。古代的大片良田已沦为流沙,古城废墟历历在目,曾经浩瀚的罗布泊已经干涸。罗布泊西南的楼兰古城,在历史的车轮下已为一片荒凉的风蚀土丘、风蚀低地和沙丘环绕,古楼兰绿洲也全变成不毛之地;尼雅河下游三角洲上的精绝古国,如今在干涸的河流沿岸残存着枯死的胡杨林,而古城已被沙丘包围;古丝绸之路上的碉堡和烽火台,已是深入沙漠之内3千米至10千米才依稀可见的遗迹。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文明已消失在荒漠之中。

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迁和古文明消失,固然与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冰川融水萎缩、河流断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有关,但土地的过度开垦、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天然植被的破坏,以及盛唐以后民族纷争不断、战火摧残农业、灌溉兴废不常等人为因素,是这里古文明消失的主导原因。

丝路曾因战争一度中断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或被废弃。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汉代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时不时因为政治对立、民族矛盾乃至战争而中断。文明的发展,势力的扩张,商业民族的活跃,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民族的依存关系,使得东西方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交往两千多年来从未断绝。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衰落,吐蕃完全控制了西域,又夺走了河西和陇右地区。公元763年,吐蕃一度攻陷京都长安。河西的汉族人民长期深受吐蕃的暴虐统治,“所过捕戮,积尸狼藉”。加上党项、回纥兴起,丝路被阻断,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再也听不到叮当的驼铃声,留给诗人的只是往昔的回忆和无尽的酸楚。往昔的丝绸之路是“葡萄酒熟姿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而今的西凉古道却是“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山河惨淡关城闭,人物萧条市井空”。

丝绸之路因战乱错失了它发展的大部分机遇—中亚和新疆地区荒漠地区的草原、绿洲被连年的战火所摧毁,这对一个绿洲国家的农业生产而言毫无疑问是致命的,而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正是古代国家立国的根本。安史之乱后,中国各地战火纷飞,为丝路直接服务的北方地区经济大受打击,史料记载,黄河流域的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公元10世纪中叶以后,宋王朝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势,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受战乱影响,陆上的丝绸之路几度中断。南宋建都于东南的杭州,加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盛起来。相对来讲,陆上丝绸之路要比从前有所衰落,但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也被频繁地利用,如马可·波罗来华前后的蒙元时代。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的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蒙古帝国和它在中国的权力继承者,对这些从西方前来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欢迎的态度,元朝统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国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了。诸如马可·波罗和长春真人的游记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从侧面反映了西北丝路的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的超越

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在汉代开始便已存在,在隋唐时运送的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超过了传统的骑着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陆上丝绸之路。

唐以后,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因而相对稳定的南方对外贸易明显增加,带动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渐成为南方经济大城。当中国人开始将指南针和其他先进的科技运用于航海上时,海上丝绸之路迎来了发展的绝佳机会。北宋时期南方高度发达的经济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经济最为发达的北宋没有控制以往丝路的河西走廊,这成为日后丝路上青海路繁荣的机遇。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趋势。

郑和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官营丝绸业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以美丽的丝绸为纽带,与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改善了当地人的穿衣问题,东南亚各国人民至今仍喜欢穿由中国的丝绸制作的筒裙。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畅通。

中国人不再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出去,而胡商也因为类似的原因不再青睐陆路。1498年,达·迦马发现印度洋航线,同时奥斯曼帝国又占领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因此,欧洲与中国的陆上通商变得越来越困难,不得不寻求新的通商道路。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在安全上和成本上相对陆路都有较大的优势,海上运输由此成为地方贸易的通道。15世纪以后,丝路对人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片怀念之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域丝路
张骞探西域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绸都人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张骞通西域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