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研究

2014-10-21 20:16邓捷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邓捷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从普遍存在的课堂“怪”现象出发,提出将课堂分成课前讨论和专业讲解两个子模块,围绕学生兴趣设置相应的课前讨论话题,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主动参与度;通过专门调查,从学生角度验证设置课前讨论环节的必要性;提出合理确定课前讨论内容的实用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结构 教学模块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60-02

1 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的不足

当前,国内各高校都按照自身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制定了相应的学生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详细列出了各专业的相关课程安排,相关课程按照性质的不同,一般被划分为三类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一般被划分为五类课程: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除上述课程以外,其余的课程可以归入到人文社科政治类课程。专业相关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人文社科政治类课程则独立于专业相关类课程之外(如图1所示)。

虽然现行的课程结构体系对专业相关类课程和人文社科政治类课程都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安排,但是两类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是独立开展,独立教学。“教育”一词扩展开来便是“教书育人”。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可以说仅仅为了“教书”而讲课。对于“育人”这一方面,虽然也普遍安排了相关的人文社科政治类课 程,但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也仅仅是一门大学必须通过的课程而已,而且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也大多是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不会主动去深究,这就大大削弱了这类作为以“育人”为目的的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其现实的影响可体现在学生对就业诚信的忽视,对艰苦工作的抵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等方面。在当下这个越来越重视专业,忽视人文的教学环境下,有必要将“育人”的环节纳入到大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专业相关类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扩宽提升学生人文社科政治等方面的修养的渠道。专业相关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其专业局限性,很难将其与人文社科政治类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因此如何有效地将人文社科政治类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专业相关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 课堂教学“怪”现象

结合过去作为学生在大学课堂里听课与现在作为老师在大学课堂里讲课的两种不同课堂角色的课堂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怪”现象。

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完全围绕着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或者是相关的专业扩展知识时,大部分学生往往对其提不起兴趣。当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突然从专业知识的范畴扩展到非专业知识的范畴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并有了较为强烈的围绕“课外”内容思考的过程。这时,学生也比较容易就相关的内容与老师进行互动。

这样的“怪”现象普遍存在于目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兴趣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课外知识”又是渴求的。那么如何合理利用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来优化课堂教学,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3 课堂教学模块的划分

课堂教学内容按照课程需要,一般可分为课程基本理论和课程理论的扩展两个部分。这样的划分基于课程本身的教学需要,因此,现行的课堂教学只存在一个模块,也就是课程本身。

结合图2所示分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个新模块—— 课前讨论模块;原课程教学的模块定义为一个新模块—— 专业讲解模块。

根据课堂教学模块的划分,可以将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课前讨论时间和专业讲解时间两部分。

从数学函数的角度来阐述课程、课堂持续时间和模块内容的关系。

设课程=f,课堂持续时间=x,模块内容=y,则,即课程f是一个自变量为课堂时间x,因变量为模块内容y的函数,也即同一课程在不同的课堂时间上所需要讲解的模块的内容不同,或不同课程在不同的课堂时间里所需要讲解的模块的内容不同。

4 课堂教学模块内容的确定

课堂讲学模块分为课前讨論模块和专业讲解模块。专业讲解模块的内容按本门课程的需要进行设置,包括课程基本理论和相关扩展内容。课前讨论模块的内容则需要根据情况进行确定。为了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来确定课前讨论模块的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确定学生关注的重点信息,从而依据这些信息来确定课前讨论的话题,形成较为完整的课前讨论模块的内容。课前讨论模块的内容一般可分成以下几类:社会现象、经济焦点、政治热点、个人情感、爱国情怀、课余生活、就业环境等。根据这些类型再确定相应的具体讨论话题。

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块和课堂时间进行合理有效地划分及模块内容的确定,可较好地处理“教书”与“育人”在课程设置上的局限性,做到每一堂课都展现出着“教育”的意义。特别强调,采用该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教学要注意主次之分,课前讨论为次,专业讲解为主。这里的主次不是重要性的主次之分,而是各自在该课堂上的内容涵盖量,也就是信息量的主次之分。这可以用各自内容课堂时间上的占用比例进行衡量。通过明确主次,保证了专业讲解模块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各项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在对某高等院校某系2009级两个专业的3个教学班的85名学生的两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试采用本文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块进行为期12个教学周累计96课时的日常教学活动后,采用表1对该85名中的81名学生(其余4名学生因故未能接受问卷调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论如表1所述。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设置课前讨论环节是否必要,有27.16%的学生认为十分必要,有32.1%的学生认为必要,只有12.3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对于设置课前讨论环节是否会提升其对本门课的兴趣,有50.63%的学生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只有10.13%的学生认为不会提升其对于该门课的兴趣。由此可从学生角度看出设置课前讨论环节是能够得到学生认可的,这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教学环节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通过学生对于问题3的排序按项的先后顺序进行递减赋值(排在第一项赋值8分,依次以1分递减),社会现象类得分497分,余下七项依次为生活类377分、专业就业类型的73分、政治类317分、个人感情类281分、经济类277分、人文类224分、学习类204分,由此赋值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前四项,课堂讨论环节的内容可以围绕这四类话题进行设置。

在设置课前讨论环节的内容时,可在学期初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明确学生的兴趣点,再以次为依据,设置相应的课前讨论话题。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课程设置的局限性进行分析,从普遍存在的课堂“怪”现象出发,对课堂结构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将课堂分成课前讨论和专业讲解两个子模块,围绕学生兴趣设置相应的课前讨论话题,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主动参与度;通过专门调查,从学生角度验证了设置课前讨论环节的必要性,并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前讨论内容的合理确定提供了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马驷,彭其渊,李宗平,等.交通运输系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C]//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6.

[2] 姚延立,伊厚会.大学课堂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及条件[EB/OL].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3] 侯素香.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100-101.

猜你喜欢
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重建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课堂结构的分析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