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富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十分注重学生现实世界中积累和有关空间图形的经验基础上,认识常见立体图形和几何图形,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体验常见图形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对于空间与图形这部分教学内容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一、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培养观察、操作的兴趣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或在观察身边物体时,教师要耐心、亲切,充满期待地对待学生. 布置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观察操作任务. 教师要与学生一同参与到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以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近感、信任感.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观察、操作,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互动交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观察、操作的进展与方向,关注学生观察、操作取得的效果,及时肯定、鼓励参与学习过程的学生. 无论学生观察、操作的效果如何,教师都要加以鼓励、肯定,以消除学习成绩差、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的胆怯、畏惧心理. 使学生体会“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活动中,观察、操作过程所带来的活泼、愉快的感受,互动、交流这种主动、活泼、和谐、快乐的学习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观察、操作的兴趣.
例如:在學习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14、15页)单元中,教材设计了搭一搭的活动. 仿照教材的观察、操作内容,教师精心设计,还原了这一场景.
1. 提前布置同学们准备好正方形小木块4块.
2. 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分别在每个小组相对的桌子中间立上硬纸板或纤维板.
3. 先让每组同学按14页四幅图中的要求根据,指搭积木. 4. 再按15页做小组游戏:
A:乙问甲:用了几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几个正方体?
B:甲答:用了三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三个正方形.
乙小组讨论、操作,得四种情况,会是哪一种呢?还得接着问.
C:乙问:从右面看是几个?甲答:2个.
小组讨论、操作,得出结论只能是这两个.
两种情况是哪一种呢?还得接着问.
D:乙问:上面的方块在左边还是右边?甲答:右边. 经过小组讨论确定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E:再叫同学们讨论,你还有别的问法吗?试一试.
这个活动体现了三维的立体图形与相对应的二维的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是一个贯穿着观察、操作、实践、想象、思考、交流的那种丰富多彩充满探究情趣的过程. 通过这一充满探究性和挑战性以及趣味性的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激发了观察、操作的兴趣,而且获得了对空间的三维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了发展.
二、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目的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观察操作目的性的培养是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最核心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根据课改目标要求,综合教材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突出观察操作的目的性. 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互动讨论,引导同学们有目的地观察、操作.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使学生参与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研究空间与图形的知识、经验、能力得到不断的积累和提高.
例如,在讲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知识”(教材14页)的内容时:
(一)
1. 教师让同学们课前准备好学具:长分别是12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木条或小塑料管各4条,分三组. 准备10厘米长的木条或小管12条,胶条、格尺等.
2. 先叫同学们分成小组,操作,用学具组装成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3. 教师巡视检查小组操作组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情况,适时提出问题,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从点、面、棱三个方面有什么特点?(点出观察操作的方向、目的)
4.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观察、互动、合作探究,说出发现了哪些特点?并要求小组派代表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学生得出结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相对的面的面积完全相等. 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5. 问:这是面的特点,棱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呢?学生答: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12条棱,长方体有3组棱长相等,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6. 师问:你们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呢?
学生答:小组讨论、操作. 用量、剪、叠、描、比等办法.
7. 师再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有什么特点?
生:小组观察、讨论得出结论,顶点有8个,是由每三条棱相交在一点,组成一个顶点.
(二)
教师在黑板前出示挂图:引导同学们有条理有目的地归纳、观察、操作得出结论;教师适当引导小组代表把观察操作的结果填入表中(表略).
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点明了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观察、操作、研究. 既明确了研究的方向突出了目的性,又帮助学生体会研究图形的角度. 不仅关注学生发现了什么,还鼓励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并对这些发现的特点进行整理归纳,帮助学生反思总结. 通过认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学生从三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又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之间反复地认识理解,再认识,再理解,直至使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到深化和升华,强化了空间立体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了发现的乐趣. 使学生在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