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洋
摘 要: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阵营,其法治建设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治精神。从我国发展现状来看,大学生虽然综合法律素质有所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缺失法治精神的现象。本文主要就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进行探析,从普及法律知识到提升法治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首次被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是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的,在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将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治精神的培育直接影响到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而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营,其大学生相较于过去,其法律观念及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理想中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高职教育更要加强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尊重法律、信仰法律。
一、法治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法治精神作为法治的核心要件,它是由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素质综合形成的组合体,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的主观把握[1]。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阵营,其法治建设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样也需具备适应时代需要的各种综合素质,包括心理、法律、思想道德等素质。因此法治精神也作为高职院校大学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培育法治精神,能够树立法律权威,帮助学生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提升高职院校法治化水平的需要。大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和主体。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对高职院校的法治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校主体-学生能够尊崇法治精神、尊重法律,将其落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必然对学校的法治化水平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对个人的成长和整个国家的法治化水平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使他们尊崇法治精神,尊重法律,并利用他们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将法治精神在全民中传播、普及,使其成为全民理念,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动力和引导,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况
法治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从当前状况来看,从我国发展现状来看,大学生虽然综合法律素质有所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缺失法治精神的现象,离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水平不高、生源基础较差导致对法治理论知识接受能力低,大部分学生不能自觉地尊重法律、尊崇法治,甚至极少数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1)法律信仰缺失。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精神形成的基础[2]。人们只有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才能使法律的权威得以树立,形成现代法治精神。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信任、尊重、服从法律,他们认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惩恶扬善;还有部分同学漠视法律,认为自身的思想、行为对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极小。只有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才能赢得社会对对法律普遍的尊崇。若是作为国之栋梁的大学生也对法律缺乏信仰,法律就丧失了权威,无法建设一个法治化国家。(2)法律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合理地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合法的权利。(3)缺乏法律知识。虽然在学校中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但是整体水平还是处于低下的程度,大部分同学还会忽略基础课的学习,无法打下扎实的法律知识基础,甚至“不懂法、不知法、不用法”的现象比比皆是。(4)法律工具主义思想严重。当代的法治教育忽视了法律的理性价值,只注重法律的工具主义价值。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大学生不能灵活掌握和运用法律,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制观的形成。
三、高职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方式
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精神是一项长期全面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帮助大学生从对法律的认知、使用层面提升到自觉内化、信仰层面。主要包括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和法治精神、文化的传播和熏陶。為了逐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精神素养,高职院校应秉持知识与行为统一、能力与观念并重的理念,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及培育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精神素养。
(一) 推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法治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法治文化氛围、环境有意识熏陶的结果。和谐的人际交往、自由的学术交流、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形成了法治文化氛围及环境,对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多种载体、途径积极推广、传播法治文化,同时也要加强法治文化研究。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其环境中建立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的权威,从而形成很好的法治精神。
(二) 拓宽法律事务的实践渠道,使学生的法律知识向行为转化
培育法治精神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最终还是要付诸于实践,通过参与各种法律事务,可以使学生从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向用法、守法的层面提升,从而提升学生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感,树立对法律的信仰。首先在校园内,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公共治理决策,强化其在法律行为中的主体意识。在制定各种学校管理制度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邀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出建议,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使他们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其次,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借助社会力量来提升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建设,提高其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监狱、旁听案件审判等,从而提升他们对法律的尊崇。
(三) 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进行改进,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培育大学生法治教育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课则承担了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贯穿法治精神与理念,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律中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的思想,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其次,除了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外,可适当增设关于法律类的选修课,选修课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兴趣及需求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为关注现实的法律问题。
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治精神,不仅要关注其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其法治精神层面的提升,增强大学生对法治价值观的认同感,使其尊崇法治、尊重法律。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将法治精神融入公民社会[N].人民日报, 2008(13).
[2][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上海: 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