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摘 要:研究表明:终身教育观和以人为本观告诉我们良好的幼儿教育更应该“顺应童心、回归自然”。让幼儿体验自主、自发学习的快乐,同时,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童心 纲要 自然
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才是能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呢?当今,众多的幼教理论向我们涌来,或许今天学完这个理论照着去做做,明天学了那个理论照着去做做,最后自己也茫然。其实,我们不能把任何一个理论和教学体系照搬照用,因为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从了解孩子入手,了解他们的兴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接受能力等等,再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所接受,所以“顺应童心、回归自然”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好的幼儿教育。
“顺应童心、回归自然”的教育,不是靠一二个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的,而是应把这种精神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应童心、回归自然”
《纲要》强调了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的建构性、过程性。《纲要》视知识为动态变化的,是一个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这一精神。
1、在生成活动中构建“顺应童心、回归自然”的教育
生成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求做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如变化快”。在生成活动中我们一方面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一方面非常重视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
带孩子去超市,孩子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跟同伴交流看法,向工作人员打招呼、询问,从中孩子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商品的认识等等都得到了提高。
带幼儿去饲养区,每天他们都有新的发现:“老师,快来看,有小鸭子!” “老师,这只小鸡没有脖子了!”(一看,原来是鸡脖子上的毛没有了)“老师,小鸭子又少了一只!还剩3只了(计算不用教,也学会了)……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惊喜,并且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老师分享。
以上是在托班开展的生成活动的片段,这些活动的生成,来源于他们的兴趣和生活,他们能非常有兴趣地参与活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有价值的活动。多给孩子提供孩子新奇的环境,让他们不断接触外界的人、物、事,孩子必定会从中去思考、学习、吸收,增长知识经验。
2、在区域活动中构建“顺应童心、回归自然”的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共识是:学习是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学习必须要引起相对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内部的,也包括外部的。只是要具备了这些特征的现象就是学习。
区域活动本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无须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游戏。可是往往因为对幼儿的研究不够而达不到以上目标。
在小班和托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辛辛苦苦把废纸卷起来,刷上漆,想让孩子练习穿珠子,可是孩子穿一会就没有兴趣了,然后用小手一点一点地把卷着的纸撕开;压了膜的拼图也会被幼儿一点一点揭开,老师看着自己的辛苦白费了,还会很生气。其实这正是由于我们没有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没有顺应孩子天性造成的。
由此可见了解孩子的重要性,无论是区域的设置还是材料的投放,都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和认知的需要,如在小班的区域中多投放柔软、温暖、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材料,大班幼儿的兴趣就广泛多了,要及时发现、及时跟进,我们区域活动的开展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一日生活中“顺应童心、回归自然”
教师应该对幼儿新的学习的产生保持高度的敏感,“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对幼儿来说是不容忽视的。
下雨后,有孩子发现了蜗牛,惊喜地把蜗牛举到我面前:“老师,你看蜗牛!”许多孩子围过来,看完后羡慕地说:“老师,我也要,我也要!”我说:“孩子们,你们自己去找找,看看哪里有蜗牛。”孩子们开始仔细地翻看着草找蜗牛。找到蜗牛的孩子会很高兴地把蜗牛拿给老师看,并向同伴炫耀,没找到蜗牛的孩子会对同伴说:“帮我找找好吗?”“给我一只好吗?” 以后每到下雨后,孩子都会说:“老师,我们去找蜗牛吧?”慢慢地他们发现了蜗牛的触角、眼睛,知道了从哪里、在什么时候可以找到蜗牛……
进行这些轻松自然随意的活动的机会很多:春天来了,看看、追追、摸摸飘飞的柳絮;夏天到了,听听雷声、看看闪电、看看雨中的幼儿园、想想小鸟这时怎样了;秋天来了,看看扬扬飞落的金黄的树叶、尝尝自己收获的果实、听听洒落满园的笑声;冬天到了,感受寒风的刺骨、太阳的温暖和在雪地里打闹、堆雪人的乐趣……这些场景不仅能让幼儿感受自然,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成为他们美好的回忆。
三、将所有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自然
《纲要》在“组织与实施”部分提出要“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确实,当我们把时间划成一段一段时就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特别是在组织幼儿入侧、喝水这个阶段,喝完水的孩子,要等着喝水和没有喝水的小朋友,很是无聊,也容易出现打闹等不良现象。上課的时候,老师说:“小朋友坐好了,我们要开始上课了。”孩子们就有了一种紧张感,有的孩子的情绪好像一下子一落千丈,立即无精打采。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组织一日活动时就应尽量体现自然。
1、活动的各个环节分割不要太明显
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不要分割得那么明显,一个环节跟另一个环节可以交叉、通融,在幼儿没有察觉的过程中一项一项完成,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就如水到渠成一样自然。如:一边组织幼儿喝水入厕,一边让孩子布置区域活动或组织在活动室的孩子进行个人才艺表演等活动,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组孩子喝完水,因为那组孩子没有喝完,需要等待的现象了。在这个时间段每个孩子都有行动目标,都很充实,他们能按自己的想法布置活动区域,增加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动手能力,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锻炼了胆小的孩子。这个时间段虽然不长,但正反的反差,让孩子受益匪浅。
2、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小活动,填充空隙时间
有一次组织完一个活动后,还有一些时间才到下一个环节,我即兴让孩子们玩“锤子、剪子、布”的游戏,孩子们没有玩过,我就教他们,找了一个孩子来做助手,谁输了,就要被刮一下鼻子,我输了后,孩子有些怯怯地伸出小手,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他小心地刮了我的鼻子一下,然后高兴地笑了,其他孩子看到这样也笑起来,大胆的孩子踊跃地要求跟我一起做这个游戏。孩子们在我的要求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开始做这个游戏,利用这个时间,孩子们和老师的感情、和小朋友的感情得到了加深,并且手的肌肉的协调性得到了发展。有时利用这些时间我还会让他们在地板上爬爬、滚滚、推小车、竖倒立等,或者就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谈话讨论,但一切活动的进行都非常自然。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有的教学活动时间短,活动与活动之间有一大段的空隙时间,让孩子闲坐着的现象了。
在这些自然的活动中,孩子们在五大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其中情感、态度的发展因为是在实践中,幼儿是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感觉是水到渠成、潜移默化,教师教的轻松,幼儿得到的轻松。
做到“顺应童心、回归自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顺应童心、回归自然”的教育过程中,在感受童心、感受其快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份愉快、舒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