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育人"的组织体系与教育模式

2014-10-21 20:15王琰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

王琰

摘要:合力理论认为以优质的组合模式为基础,各组成要素主动作为,互为补充,发挥优势,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内部管理的角度分析,需要以合力育人系统工程统领全局,充分调动、科学设计、合理配置、优化运作各种教育资源,从而使育人功效叠加,形成更为突出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力。文章对合力育人的组织体系、教育模式等内容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合力育人;组织体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088-04

物理力学中的“合力效应”原理,是指当力的矢量方向相同时,这个方向的力就会增强。在社会学领域中普遍认为“合力理论”是指以优质的组合模式为基础,各组成要素主动作为,互为补充,发挥优势,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要避免各要素互相掣肘,增强其实效性和科学性,就需要充分调动高等学校的一切积极力量和因素,以“合力育人”系统工程统领全局,科学设计、合理配置、优化运作各种教育资源,从而使育人功效叠加,形成更为突出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力。

一、整合資源,努力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现代教育理念对育人的内涵结构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界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信念,同时也包含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涵盖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使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具有“育人首位”意识,都负有育人责任,从而实现全员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

1.加强思想认同,进一步强化育人主体的地位及权责

广泛而持久的思想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合力的前提条件。高等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自身的育人职责认识不清,意识模糊。这与学校的导向有直接关系,学校导向直接影响个体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因此,明确并强化各种岗位人员的地位及育人职责,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和首要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挖掘并进一步明确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类岗位的育人功能,合理分工,科学界定职责,通过制度规范、政策引领、宣传教育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把教职员工的思想引领到合力育人的建设进程中来,促使教职员工正确定位、加深理解、通力合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及个人修养等方面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努力构建体系更加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2.创新管理方法,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系统的整体性质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的功能和属性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结构”。“合力理论”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认识,强调优质的组合模式是形成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高等学校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要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要素普遍呈现零散的自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以创新的管理方法,形成优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是人才资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数量剧增的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运行主体——人才资源明显不足,人员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但是这种匮乏是相对的,在人才资源的整合与使用上,既要注重适量扩充资源,更要重视资源的整合和再生。即在适量增加专任教师数量的同时,也应该深挖潜力,充分调动其他人才资源直接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要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采取更加灵活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积极探索特聘、短聘、返聘、短期讲学、开设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吸引、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以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同时,要积极探索学校管理和服务等岗位教职员工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如建立管理干部担任班主任工作制度等,使管理干部深入到基层,直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3.完善激励政策,形成育人主体合力育人的强大力量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形成优质组合模式的重要保障,是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运行主体的有效举措,是形成全员育人强大合力的强助推器。一是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注意代表的先进性、导向性和代表性,及时发现和树立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秀德育工作者典型。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大力褒奖合力育人的先进典型,以此鼓舞和激励广大教职员工。二是要制定倾斜政策和保障机制。在职称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管理队伍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有计划地安排参加各种培训、进修以及社会考察活动,提升学历层次、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特别是要着力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三是要建立健全约束和监督管理机制。要建立师德师风问题报告制度,要进一步制定科学的师德评判标准,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培养培训、职务聘任、绩效考核、名师评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师德表现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各种监督管理机制使广大教师严谨治学,以德施教,把为人师表、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最大的追求,真正成为优良道德的传承者、科学知识的播种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和良好校风的倡导者。同时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管理,对学生反映强烈、严重违背师德规范的教职工,坚决予以惩处,使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激发自身潜力,充分挖掘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管理的功能

合力育人既包括要充分调动教职员工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包括竭力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学生社团既是大学生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重要平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吸引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选聘专业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团体的组织管理,全面弓I导、全力支持学生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通过给学生创设各类自我管理的平台,如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网络教育管理等举措,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增强工作实效。

二、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全过程的教育模式

学生成长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大学生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决定教育者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思想状态和发展趋向有精准了解和科学认定。因此,要建立全过程育人的新机制,坚持教育引导的整体性和一贯性原则,就必须要全面关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有情境;引导学生直面思想道德问题;帮助解决思想困惑。要认真研究大学生从人学到毕业整个过程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并根据客观规律,精心规划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進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保证思想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真正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校风校纪和基础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习惯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时期,由于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显著变化,思维空间的急剧延伸,使得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不适感最为强烈,情绪冲突也较多。所以这一阶段侧重养成教育,重点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高校内部制定的校规校纪等相关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诚信教育、新生军训等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以及提高大学适应性的教育。利用新生入学典礼、形势政策报告会、新老生座谈会等方式,开展理想信念及人生观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把握成长方向,确立奋斗目标,在思想、学习、生活上迅速实现转变,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侧重意志品格和心理素质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社会化程度已经有所提高,自我概念与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这一阶段的学生注重内省,注重探求内心世界,注重对自我进行体察和分析,力图正确理解并竭力塑造自身形象。这一时期应侧重对学生开展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以及弘扬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勤奋学习、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以及尊老爱幼、文明守礼的道德行为。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动向,利用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各种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强化专业素质和从业技能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智力发展达到高峰,内心的社会需求最为迫切,其智力水平和心理需求与大学生正在形成发展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互相产生作用,成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依据。这一阶段的学生专业和职业方向的动机已经逐步形成,内驱力显著增强。这一时期要确保各专业课程设置合理,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本专业特点,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效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4.注重择业就业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接纳、人际关系、异性交往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已经累积了相对较多的经验,已经基本形成评判意识和独立的人格体系。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就业渴求程度最高,最为关注未来的规划和设计。这一时期学校要以“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为目标,发挥好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技能训练的作用。要建立高效快捷、渠道畅通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交流会、毕业生推介会、专题网站等方式广为发布就业信息。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等方式,扩大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还要通过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社会状况和特点,达到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目的,缩短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三、创新载体,合理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载体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要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必须要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载体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时代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必须要充分关注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吸纳时代所赋予的新内容。二是实效性。要求创设的载体应该有利于促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机结合,能使双方产生积极互动,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多样性,要求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其不同的功能适用于各种环境和场合。

1.改进课堂教学,将注入灌输的坐而论道转化为双向互动的课堂讲授

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意识层面必须要把握好两个转换的问题:一是从以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主体的模式转换;二是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换。在教育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和手段是关键。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坐而论道,而是要能够正确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课堂讲授中,不能生搬硬套,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精辟讲解。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积极探索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多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要积极改革考试考核办法,把学业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毕业鉴定的指标之一,也要作为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此外,要注重深入挖掘专业课堂教育的育人功能。各专业课程要充分挖掘潜力,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点,还要在专业知识中寻找德育点,把传授知识与育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科研等领域。

2.加强社会实践,将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还原为感性生动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过程,也是审美过程。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以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抽象、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还原为感性生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陶冶性情、升华境界、获得启迪。很多高校多年来有注重实践环节的基础,但是覆盖面还不够广,规范化程度与国家的相关要求相比还不够高。在工作中,一是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把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时和学分,并加强考核和管理。二是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使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勤工助学以及创业择业相结合,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效能。三是要积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基地,不断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域。

3.重视隐性教育,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感染和引领作用

隐性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相对于有意识的显性教育而言的隐蔽教育目的、按照既定目标、通过环境和氛围等因素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的方法。一是要注重培育提炼和传承大学精神。优秀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激励情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感染和引领作用,扎实推进体现历史底蕴、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建设,增进大学生对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激发情感,砥砺言行,提升境界。二是要注重创设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要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营造怡人的氛围,使校园处处浸透着教育、蕴涵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修养。三是要注重积极营造和培育校园文化。要善于运用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把博物馆从历史和艺术的陈列室变为思想库;把文学艺术欣赏变成精神洗礼。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博客、网络论坛、电子信箱、手机等电子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与学生思想交流的多样化和即时化。通过组织人文知识讲座,举办文化书画展、摄影展,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及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4.完善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各方共同关心和参与育人工作的联动效应

要形成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特别强调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各种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使大学生在各种优质的服务中得到感染和教育。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为学生释疑解惑,又为学生排忧解难,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人性化、更具亲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纯的道德和政治教育转变为充满人文关怀的、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生活紧密结合的教育。一是建立学生工作接待日、机关干部班主任制等相关制度,设立网络留言板、校长信箱、热线电话等方式,畅通学生反映问题渠道,提高解决学生反映问题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多元化助学体系,把经济资助与育人工作结合起来,把资助体系的建立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综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三是采取多种途径强调各方力量和资源对育人工作的参与。通过辅导员家访、家长开放日、新生家长座谈会、邮寄学生成绩单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利用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形成一个“由内而外、由点构面”发散型的育人路径,通过沟通、对话最终建立共同承担育人责任的联合体,达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发[2004]16号.

[2]徐佩莉.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化向度价值取向与全方位育人策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3]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4]王齐君.基于“全员育人”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刘福州.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N].光明日报,2009-08-12.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
MOOC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应用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试论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基于 SYB培训理念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改的探索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析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