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

2014-10-21 20:15颜霞李娜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生视角师生关系

颜霞 李娜

摘要:和谐师生关系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必须从学生视角,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的态度,着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关键词:学生视角;构建与改善;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018-04

一、研究背景

学生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两个主体要素。为实现教育目标,二者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互促进和发展是师生关系的最高核心层次,而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师生关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社会群体关系中一个包含多元因素的关系体系,是一种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既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部分之间复杂的关系,又包含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还包含情感行为的心理联系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是建立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教育教学质量影响重大。

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问题。目前,师生关系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学师生关系上。深圳大学的杨青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的过程、范围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杨青认为,师生关系研究经历了以教师活动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为中心、以学生反馈为中心的研究视角转变的过程;研究范围经历了从单纯研究师生关系,到将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进行整合研究的拓展。研究方法则从自我报告法、问卷法,再到情景研究法,日益丰富。华南师范大学的彭虹斌对1978年以来师道尊严逐步消失中的中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彭虹斌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中小学师生关系比较紧张,冲突频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师生平等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但在表面平等的情形下,深层碰撞时有发生。这种转变不仅是法律层面、道德层面上的,而且是行动上的,师生关系成了一个两难问题。有国外学者(1998)认为,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贯穿教育的始终,并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探讨师生互动关系状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和“211”工程院校,学科设置比较齐全,学生规模较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同时,从可行性出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也在笔者能力可以驾驭的范围之内。

在实际操作中,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分别从学校的哲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以及管理学等数个学科门类的学生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744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3.0%,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调查性别比例较合适,在样本中,男生约占53%,女生约占47%,符合抽样调查的基本要求。由于学校地处西北,所以来自于西北地区的学生达到32%,并且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占到48.7%。

考虑到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同阶段的心理差异性,考虑到大一和大二阶段为心理适应期和心理调适期,是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节点,因此,在样本方面主要向大一和大二阶段的学生倾斜,以反映师生互动关系的真实状态。在后期资料的统计方面,主要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师生关系的现状包括很多层面。在本次调查中,主要包括学生的满意程度、师生课堂互动情况以及学生对师生关系的体验等方面的内容。

1.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师生互动关系最为直接的指标。已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越和谐,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越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和很满意的占大多数(见表1)。尽管61.4%的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较满意,但还有约40%的学生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持不太乐观的态度。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探索真正影响师生关系的原因,所以,這一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师生课堂互动情况。课堂互动情况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成绩的好坏,而且会对整个师生关系的整体走向产生重要影响。课堂是师生交往最多的空间,不仅在学习上,在相互关系上课堂也是重要的沟通场所。第一,影响专心听课的因素。能不能专心听课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所学知识,也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氛围。影响学生听课的因素很多,有学生主观上的精神状态、喜好和兴趣,也有客观上教师讲课内容的生动性和专业性。调查发现,在影响学生专心听课的“教师讲课是否精彩、对课程是否喜欢、个人的精神状态”等三个因素中,教师讲课是否精彩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占到整个应答比例的32%(见表2)。由此可见,学生心中的理想教师的标准之一就是其授课的生动性。这从另一个方面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点名的实施效果。点名被称为教师的杀手锏。网上广为流传的“靠点名留住学生的教师,就像靠怀孕留住男人的小三”,虽为戏谑之词,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点名的反感(见表3)。虽然42.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但有25.8%的学生对此很反感。这是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体上说,只有31%的学生对教师上课点名持赞同意见,大多数人对点名持不积极的态度。第三,对教师授课方式的评价。在没印象、填鸭式教育、平淡无奇、真实生动、深刻凝练等五个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选项中,42.6%的学生认为大学教师授课的方式平淡无奇,没有吸引力,大约7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持消极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淡漠,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除了课程内容,大学教师在授课方式的改进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3.师生关系中的学生体验。第一,体会教师的关心。对于“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能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这说明,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较少,并且关心最多的也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偶尔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想法。有34.1%的学生表示,教师也能够与他们经常谈心,对生活和学习给予一定的指导。这说明,虽然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力度和范围还是不够。第二,获取教师联系方式的途径。虽然84.1%的学生都有教师的联系方式,但联系方式大多数都是教师主动给学生的,只有7.8%的学生是自己找教师要的。在遇到问题时,只有11%的学生会主动跟教师交流,大部分人很少或偶尔主动联系教师。在与教师的交流中,集体交流和通过电子产品交流较多,单独交流较少。这表明,在师生互动中,绝大部分学生是比较被动的或者说学生没有意识去跟教师主动交流。这是高校师生关系的一大壁垒。在师生交流中,电子邮箱和打电话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这无疑开辟了师生交流的新途径,前景广阔。第三,教师的惩罚措施。在教师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中,挂科占54.8%。这说明,学习成绩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学习成绩已经没有了以往应试教育中的显赫地位,但因为学习成绩牵涉到奖学金和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评定等后续事件,学生本人对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还是非常在意的。同时20.8%的学生还认为,被教师讽刺和挖苦是最严厉的惩罚。大学生处在青春叛逆的阶段,心理较敏感,对教师的讽刺和挖苦也很畏惧。在被惩罚之后,除了受到教育,5.5%的学生选择与教师对着干,39%的学生表示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教师如何惩教并举,尚需进一步深思。第四,对大学教师的印象。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大学教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对学生的情况不够关注。与高中那种紧密的师生关系不同,大学相对松散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自立和自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紧抓不放”到“一纵千里”,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很快地接受和适应这一过程。对自己学习和工作上的挫折和困难,很多学生归结到教师疏于指导和帮助上,而不反观自身去找原因。因此,有52%的学生认为与中学教师相比,大学教师不够关注自己的发展也在情理之中。

(二)师生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整体上说,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一般,其中有一部分人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持不太乐观的态度;从师生课堂互动的情况看,教师讲课的内容是否精彩成为影响学生能否专心听课的核心要素,而学生对“点名”这一教师常用的监督手段普遍反感,对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也持消极的态度;在学生的内心体验方面,多数学生表示只是偶尔能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与教师的交流较少,对教师的印象并不深刻。此外,学生普遍认为“挂科”是教师可以实施的最为严厉的惩罚,并希望教师能多采用其他方式。教师科研任务的繁重、更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及交往中的被动角色等,都应为这种现状负责。

1.大学教师由于科研任务繁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欠缺。在当今高等教育体制中,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既要实现教书育人的传统目标,又要在科研方面占据一席之地。教育和科研不能兼得,导致各种问题频繁出现。现在各个高校正在探讨和实行的教师分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发生,但在现实的操作中,还会出现类似的局面。调查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当被问及“目前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时,37.1%的学生认为,教师过于注重科研,而忽视了教学,远高于教师在“教学模式僵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学生年级和学习成绩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交叉分析发现,处于两极的学生对于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较高,而处于中间的则相对偏低。具体说,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较高,而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则有一定的压力,并且把挫折归因于外部,对教师有一‘定的偏见,满意程度较低。

在学生年级的影响方面,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数据检验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存在差异,所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和技巧是必要的。

3.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被动角色。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教师较主动。由于很多步入大学的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生的角色中转变过来,他们对教师敬而远之。但是,学生作为被动群体,不是对教师完全不在乎,而是有很多关注。超过70%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够记得全部或者大部分教师的名字,并且在路上偶遇教师,近60%的学生都会积极主动上前打招呼。这说明,学生在师生关系中还是有积极互动的意识和潜力的,只是在现有状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师生互动中各种问题的出现。

4.评分活动夸大了师生关系的正向性。近年来,为了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很多高校开展了对教师的评分活动。然而,由于学生对师生关系不是很在乎,抑或由于学生担心对教师的评价对自己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评分活动并不是师生关系的真实反映。在评分活动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都能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价,但也有38%的学生一律评好。这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师生关系的客观事实,无助于客观合理地评价师生关系。对学校开展的针对教师的评分活动,很多学生认为这是纯粹的形式主义,没有任何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解师生关系的成本。尽快开发一种能够真实衡量教师活动的测量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四、改善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注重师德,发挥主导性

1.高校教师应顺应学生的需要,提升授课质量。为学生所钦佩和欣赏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师生互动,从而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数据显示,在选择最钦佩或欣赏的教师时,一半左右的学生选择了专业课教师,因为他们与本专业的教师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仅有10.5%的学生选择辅导员。管理学生日常工作的辅导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2.重视教师师德建设。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在这一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感染并征服学生。目前,高校教师及辅导员趋于年轻化,其工作方法、师德素养等都有待提高。培训十分必要,要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完善学生的出勤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学校为了了解学生的學习状况,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由于目前大部分教师是用点名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所以,很多学生把上课当作一种负担,这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和学校教学的发展。学校应该建立新的出勤考核制度,如签到,规定一个月的具体次数,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对积极者进行鼓励。奖励不是加分,而是给予一定的奖品,如专业课书籍和生活用品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定期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拓展交往领域,为师生互动提供机会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既可以是学术方面的探讨,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活动,如师生运动会、师生辩论赛等,为师生互动提供广阔的平台。这既可以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又可以让师生更近距离地了解和沟通。

此外,还要积极拓展师生交往的新领域、新方式。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混乱无序时,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与沟通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就随之出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对师生之间的私人交往加以舆论引导和制度约束;另一方面,要加强师生交往渠道的建设,丰富教学形式,增加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社会调研活动的指导,加强学生活动的教师参与度,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

(四)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学术威信,多与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调查发现,有70%的学生认为大学教师知识广博,有能力,值得敬仰,所以,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威信还是存在的;有21.7%的学生认为大学教师能力一般,勉强说得过去,所以,教师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方面还需努力。学生是一个知识的接受群体,有着非常高的求知欲望,应鼓励学生和教师的之间的知识交流,倡导学生主动交流。在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中,认为教师应该是榜样、引导者的人数是最多的。另外,调查还发现,学生希望教师既是榜样、引导者,又是朋友,所以,教师除了在学术上指导,还应该在生活中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五)教师增强民主意识,尊重学生,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之所以钦佩任课教师,是因为他们对所授课程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威信。同时,学生也希望教师放低姿态,在学术讨论中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相处。学校要努力营造师生交往的公平环境。在师生关系中,环境公平主要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以及发展机遇是否有序等方面。要通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来保障师生交往环境的平等,减少导致师生矛盾发生的各种人为因素。应该从制度层面对重大成果的认定程序等加以完善,尽可能在民主基础上做出决定,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采取公开、公正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颖,李伟.论教师在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主导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85-86.

[2]曹砚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12(3):99-100.

[3]王德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困境及其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69-72.

[4]邱秀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教育探索,2012(1):127-128.

[5]Birch S H,I.add G w.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5):934.

[6]杨青,余习德.国内外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12(3):82-86.

[7]彭虹斌.农村中小学师生关系考察——基于湖北省洪湖市A镇的历史人类学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1(2):47-54.

猜你喜欢
学生视角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学生视角:文本教学解读的起点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基于学生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满意度提升的策略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义
从学生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探析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