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摘要: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这句名言相信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这句话显得更是意义重大。但遗憾的是当前高校中很多贫穷学生都出现了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感恩之心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到学子的人生之路,对整个社会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作为教育管理者发现、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研究对策,将感恩意识融入学生资助工作中,对于提高高校困难生资助工作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感恩;意识淡薄;资助;引导;教育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
当前,经济资助确实为困难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助怀有感恩之心,但在资助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受助不感恩的不良现象,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
(一)对感恩认识不足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圣贤自古就教导后人要懂得知恩、感恩、酬报恩德。然而在当前学生资助工作中,部分学生在获得了资助后,常常认为是理所当然,有的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获得资助非我莫属,觉得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在获得资助后,请吃请喝,大肆挥霍;还有的认为自己受到资助是在帮助资助方获取好名誉,双方互利,不存在恩惠;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对“恩”的认识。
(二)不心存感恩
现在的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己经缺少了对父母、老师、同学感恩的情意,对待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虽然有的学生知道获得资助是社会或者个人给予的恩惠,但是心中却很淡漠,缺乏感激之情。
(三)缺乏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
在各种资助金颁发仪式上,学校领导都勉励获得资助的学生要好好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学校、回报父母。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学成后却毁约不回等等。
(四)攀比、虚荣心理严重
很多高校在给予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没有给予其相应的精神资助,没有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关注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造成了受助者虚荣心强、攀比心重,对身边同学的关爱显得麻木不仁,缺乏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受助者以弱势群体自居,但又担心身边的人瞧不起,随之会产生挫折感,导致自卑、失落、困惑、抑郁、仇富以及自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会积淀成为以一种知恩不报、恩将仇报的极度自私心理。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当前社会功利主义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片面追求利益的同时,使人们的道德出现滑坡。贫富差距的现实存在,一些社会资助和个人资助因为过于注重经济的资助,忽略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使受助者产生一种理所当然、受之无恩的心理。
(二)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足
目前,我国学校主要将重心放在学业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学生关心最多是成绩和就业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虽然在日常教育中也在提倡感恩,但采取的方式大多是灌输式、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使学生的感恩能动性缺失。
(三)家庭教育问题使学生自私心理严重
在家庭中,现在高校的学生大多是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更多的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恩教育,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父母的无私奉献成为了单边行动,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育。另外由于有些家长自身素质的欠缺,没有以身作则,不孝敬长辈、不文明行为,孩子耳濡目染,直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作用。
三、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并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或美德,更是一种需要自觉性的现象,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要不断渗透感恩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感恩教育需要遵循由知到情再到行的一个过程,利用对学生的经济资助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所以,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倡导各院系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通过讲道理、明事理,把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融合,让受助学生的心灵在温馨平等、受到尊重的氛围中接受洗礼。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网络等活动,使感恩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排解受助学生的孤独情绪,养成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此外還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如成立自强社、爱心社、志愿者团队等。通过对学生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认知层面发展到情感层面进而达到实践层面。
(二)引导学生感恩父母
要引导学生不能简单地把贫困归结为父母或社会自身的问题,甚至产生不满等情绪。要引导学生算经济账,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父母的真实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懂得父母付出的艰辛。要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等开展感恩教育及专题团日活动等,让他们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学会感恩,要懂得生命的不易、亲情的珍贵。学会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教育学生感恩老师
辅导员可以利用大量的实例告诉学生,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办理贷款和各项资助的手续,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导,可以说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感谢老师的教诲和辛勤的培养,尊敬师长,树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要弘扬尊师、爱师、谢师的风气。
(四)进一步规范学生资助体系
应从制度上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和宿舍同学等多层面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消费情况等进行了解,建立跟踪档案,实施动态管理,查堵非贫困学生进入受助通道。
(五)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高校要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让受资助学生意识到诚信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诚信。同时,这种教育应提前在受资助前,这样可以杜绝部分学生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作假的现象。再者,要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诚信行为,轻则诫勉,重者则取消其受资助资格并扣除相应学分。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措施,它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 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感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康的心态,报答社会的良性循环。在资助工作中,对于受助者适时、系统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唤起受助者的感恩心,对感恩有清醒的认知并激发起其感恩行为,有助于受助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有助于受助者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