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
摘 要:本文阐述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对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也做了探索。笔者认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体系,既能帮助学院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又能有助于巩固校企合作关系。因此,本文正是为找寻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而做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达到727万,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原因有多方面,其中许多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欠缺。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把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1.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1.1学术界所指的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从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和智慧。通常包括合作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方面。人们常常用职业素养的高低来评价一个人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1.2职业能力则是指个体将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实施的新途径
2.1营造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社会氛围
曾有专家对三千余家企业进行了仔细研究,以了解企业员工在新形势下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是丰富的阅历和责任心。由此可见,不管是从用人单位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还是从学生个体的成才成长需求上来看,社会舆论都应该把关注的重点从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变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上来。
2.2专业教学是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具体来讲,专业教学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把职业实践活动作为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扮演角色。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另一类是通用类的职业素养课程,包括礼仪、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课程内容,由专职教师和职业素养专家授课。职业能力课程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两个渠道来培养。社会实践不仅提高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除此之外,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也是随应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发展的趋势。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目标是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彼此作用、互相影响的复合体。
2.3培育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
(1)加强校企文化之间的交融、浸染。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文化功能。采用“引厂入校”,即把企业的实体建设在学校中,以及“进厂建室”,即在企业中设立专业实训基地等方式,把校园文化的信息带到企业,企业文化的信息带到学校,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提高其职业素养。
(2)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编印成功人士创业案例,定期举办创业报告,结合创业者、优秀毕业生的创业经历、经典案例,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借鉴,引导广大学生理性创业,增强创业自信心。
(3)一流的企业做企业文化,一流的学校做校园文化。在校园环境、班级环境等物质环境建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创业教育的主旨和目的,在宣传栏、校园网等载体上形成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在学校制度层面,结合校风、教風、学风建设进行创业教育,在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互动和交往中,形成创业教育的心理氛围。通过各类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显性和隐性的环境因素及其综合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学生的意识和心理,促使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个性心理品质。
2.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美国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萨柏,把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阶段,许多学生需要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它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有69% ~80%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产生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 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 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因此,学校从高职生入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对其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 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2] 张武.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