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

2014-10-21 20:08郑金莉
读与写·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规律高中语文课堂

郑金莉

摘要: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实施素质教育,其主要阵地仍然在课堂,其核心仍然是课堂上的文本阅读,然而,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第二课堂的引入,加之现行中学语文内容所存在的问题,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文本阅读都不够重视,这极不利于素质教育原则的贯彻落实。文章将针对这一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076-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兼有丰富人文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能力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手段,阅读能够开阔视野,使知识更具体、更充实,为理解新问题提供依据。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其实主要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水平。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指导好学生的阅读?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制定阅读目标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提示"来制定阅读目标。"阅读提示"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策划的教与学的重点并同时提示了阅读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应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具体阅读目标的指导思想和依据。一篇课文不管具体目标有多少,都应该是对"阅读提示"这一目标的具体分解。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自制阅读目标。课后练习题本身就是一篇课文要解决的阅读目标,它是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具体落实,因此要引导学生切实落实好课后练习题。从而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的。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参与教学过程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钱梦龙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这一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文本阅读的整体观

这个观点并不很新鲜,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我们许多教师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往往在实践中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要实现文本教学的超越,必须首先具备这种观念。一方面虽然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是由词和句子组成的,但其意义并不是词和句子的简单相加,它的作用和意义必须从文本整体中认识,换一个语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对这种深层意义的把握,更需要从整体话语上去认识。正如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中的"背影"是渗透了父爱和父子之情的文学形象,话语浸染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如果我们仅只理解为人的形象背面,那只能叫做雾里看花,或者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传统文本阅读教学,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乃至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冰冷的课文分析之中,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部分的拼凑,不见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从根本上违背了文本特质及其阅读规律。

4.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間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5.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一篇文章,学生不仅要感悟文章的意义和精微所在,而且还要欣赏作者匠心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蕴涵其中的情趣,欣赏语言、结构的精妙指处,鉴别艺术手法的优劣、得失。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审美,特别强调感悟。别林斯基曾说:"如果你说这首乐曲很好地表现了嫉妒的感情,那你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你把这首乐曲演奏一遍,那它就为自己说明了一切。"语文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原原本本地用心把文章读一读,才能体味到美在哪。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审美实践比做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所以只有反复咏诵,方能体味个中深味。如诵读苏、辛词"大江东去"、"千古英雄"须读出豪气,在读"惊涛拍岸"、"金戈铁马"一定要读出慷慨激昂之情,气吞山河之势。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的脱胎换骨,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更张。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浅析》 《教学交流》 2009.07魏秀芳

猜你喜欢
规律高中语文课堂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巧解规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