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效应

2014-10-21 20:08郭婧婧
读与写·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强化语文教学的美学渗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017-01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爱美则是人的天性。在审美这一精神过程中中,审美者通常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去感受美、走近美、拥抱美。在物我交融中感受纯洁、真实和善良,在情感徜徉中受到启迪,领悟真谛,提升修养,陶冶情操。所以审美过程不是一种外在性、强制性的教育,而是审美者主动地、自愿地去接受、去寻求。如何把把这种能让学生"主动去接受"的审美教育引进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是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长期深入思考的问题。

很多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更多滴外在地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虽然老师投入了很大精力,但是收效甚微。这样做的忽视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老师只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未把学生打造成汲取知识的主体,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所以又怎能将学生的客体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呢?源于语文教学的美学渗透特征,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即注重语文教学中审美效益,把审美的活动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将学生转化成审美的主体,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在审美教育中使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审美诱导作用显得特别重要。这种诱导作用应该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全部环节中,使学生,获得兴趣、获得知识并形成能力。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近几年把能让学生"主动去接受"的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做了如下尝试--这就是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做到:

1.在阅读中品味

阅读是进入审美情境的重要手法。学生自己阅读比听老师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因为学生自己品味作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在作品思想、情调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美能力。如教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一文时,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总限于一般理解、不能从那些简朴的对话中,认识作者运用这些语言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作用。如以"话别"一场为重点,引导学生看水生和水生嫂他们内心的感情世界。一个没话找话,一个察颜观色;一个憨厚纯朴,一个机敏多情;对话中有机敏的忧虑、贴切的关怀,也有轻轻的责备、淡淡的自豪。他们之间的对话,蕴蓄着传不尽的复杂情感,通过反复阅读,反复挖掘,让学生在这些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味出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只有反复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在朴素中求美,在阅读中品味文学作品中的美的形象。从而进入到作品的情景之中。

2.在点拨中自悟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品味虽说一般能较好地进入作品情境,但对作品的深层意蕴却缺少理解。这时,教师用简洁准确的语言点破作品的难点、重点、关键,使学生从审美的最初层次--情感形象的感染之中进入对深层意蕴的把握。比如《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两节,鲁迅一会儿"实在无话可说",一会儿又说"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处还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三句话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统一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说,侧重点不同。第一句是悲痛之极说不出来;第二句是说早就想以笔向黑暗势力宣战;第三句是为了不忘烈士有必要警醒世人。三个不同角度,一是说明感情之烈,二说明感情之深,三说明感情之重,都是为了表达作者那种难以排遣难以言语的悲愤心情的。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这样的启发,学生则对这段内容的理解立即自悟。

3.在想象中升华

想象是审美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审美效应中审美感受向超越审美感受过度的中介环节。在学生对情感形象有一定体察的基础上,需要诱导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向高空腾飞。这里,首先是将语言转化为可以内视的形象。如读茅盾的《风景谈》一文中的6个画面之后,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这6个画面的内容,他要借助于这些内容想象出延安军民的众多的火热生活场面,想象出他们的精神生活,联想到一切可以想象的地方去。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用笔直、伟岸、力争上游的白杨树联想到我们民族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揭示出白杨树的"景美"、"形美"和"神美"。讲在这个想象自由驰骋的活动中,学生的想象是自由的,广阔的,然后再让学生理出自己想象的情感线索与理性线索,使学生的联想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进入更深层次。

4.在思维中超越

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思维,这个思维的空间更为高远。他们不仅就课文内容思考作品的思想意义,也不只是单一方面的一条线索的进行思维,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这就是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的发散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如有的学生从鲁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联系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进行思考,领会毛泽东武装斗争的思想;有的学生从刘和珍、杨德群等女学生英雄遇难探讨中国妇女的革命史、运动史;有的联系现代化建设谈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有的从流血牺牲的价值意义谈人类血与火的历史……在深入把握作品基本思想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超越,让审美空间更广阔、更远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强调学生对课文反复阅读,将作品的优秀营养化为血肉,从而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的积淀,向深层心理结构的积淀,向人格、人的素质的积淀。

语文教学不可离开美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审美条件,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熏陶,要把审美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增长知识中接受思想熏陶,在实践探新中增长创造才干。

參考文献:

[1] 关志辉.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吉林教育,2010(2).

[2] 彭维忠.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2014(6).

[3] 韦志成.语文教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ぷ髡呒蚪椋邯

郭婧婧(1984-)女,河南平舆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秘书学、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