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姜晨,(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幼儿园游戏与课程。
摘要:3-6岁是儿童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的关键期,学前儿童责任感可被视为一种社会品质。本文以概念、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学前儿童责任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家园社区共同协作及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学前儿童;责任感;述评
一、学前儿童责任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学前儿童责任感概念的研究
从幼儿责任感的概念看,可以视其为一种社会品质。刘艳红对幼儿责任感理解为:幼儿责任感是指幼儿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负责行为的认识。另外,“幼儿责任感”一词也可用“责任心”来替代。从《新华词典》中得知,“责任感是指自觉地把份内事做好的心情,也说责任心。”刘丽在对幼儿责任心的研究中指出,责任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品质,是指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
(二)关于学前儿童责任感研究主体的研究
当前研究幼儿责任感的主体多数以一线幼儿园教师为主,高校教师也有参与。蒙台梭利提出,“教师应帮助孩子自觉地发掘心灵、精神和个性。”除家庭外,幼儿园教师是最近距离接触孩子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在生活中,幼儿园教师实施科学保教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教师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建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在责任感,包括责任意识、责任能力方面的缺失。因此教师结合实际经验,将幼儿责任感缺失的现状做了研究,旨在加强培养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责任感。
(三)关于学前儿童责任感研究方法的研究
1.一线幼儿园教师以经验总结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所谓经验总结法,就是对自然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或认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王贤芳(2010)的研究中发现,在小班小朋友喝完水,杯子就随手一放;午睡时,脱下的衣服扔的乱成一团;游戏后玩具变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这段描述典型反映了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责任感缺失的现状。
2.高校理论研究者以实验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幼儿是研究对象,故而又以教育实验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所谓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庞丽娟、姜勇在幼儿责任心的研究方面,根据幼儿责任心的主要维度编制了幼儿责任心发展的问卷,并对北京市部分幼儿园进行整群抽样,对318名幼儿进行了测查。
(四)关于学前儿童责任感内容的研究
1.问卷调查。庞丽娟、姜勇的幼儿责任心发展研究采用自编“幼儿责任心发展问卷”。该问卷主要包含幼儿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承诺责任心、过失责任心等六个维度的责任心表现:如“玩完玩具后该幼儿能否主动地收拾整理”、“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或答应了别人的事能否记住并努力去做”、“不小心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了能否主动向人道歉”等。
2.对照实验法。胡中天(1995)的研究是对幼儿园大班进行实验研究。本实验选取幼儿情况和教师水平相仿的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班和对比班,每班35人。实验目的为:了解5至6岁幼儿的责任感现状,分析教育的可行性;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幼儿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实验过程分三步:前测、教育实施、后测及分析。
3.经验总结。作为一线教师,更多的是从生活视角来观察幼儿责任感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田蜜(2010)的研究以午餐为契机,对小班幼儿吃饭中的几种不良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责任。她将存在的现象分为四个方面:挑(偏)食、吃得慢、浪费粮食、边吃边玩,并以实际事例来讲述存在的问题。
二、学前儿童责任感研究展望
(一)扩宽研究主体,力求促进家园社区共同协作
1.加强家庭责任感培养研究。家庭教育主要划分为两种形态即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家长对孙辈的隔代教育。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对秩序的热爱;秩序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快乐;儿童感兴趣的是在该在的地方找到东西。”很多家长认为“以幼儿发展为中心”就是在家庭中可以以孩子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没有约束,实则是把这一理论偏离正轨。但关于幼儿责任感研究的主体方面,少有以家长的视角或是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因此,除了一线幼儿园教师和部分高校理论研究者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家长及家庭对幼儿责任感的研究。
2.加强集体责任感培养研究。马卡连柯主张进行责任感教育,他写道:“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許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集体责任感是相对于个人责任感而言更宽泛的概念。集体责任感通常会与集体荣誉感相呼应。爱家、爱班级、爱幼儿园、爱社会、爱祖国,这些内容都包含在集体责任感中。因此,对幼儿责任感的研究主体还可扩宽到幼儿园保育员、保健老师,或是社区学前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做到家园社区共同协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责任感这一社会品质的形成。
(二)进一步加强实证性研究,力求解决幼儿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从现有研究资料可见,目前从理论上对幼儿责任感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多,多以一线教师经验总结为主,而从实际进行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从实证性研究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是用问卷调查法、对照实验法为主,以庞丽娟,姜勇(1999)为典型。对于实证性研究,还可以借鉴国外幼儿责任感的研究。我国目前主要以责任感维度进行研究,如果参照美国孩子家务清单中明确规定的3-6岁儿童应做家务,我们可否尝试以行为记录法或是个案研究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责任感缺失进行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肖明.多途径促进幼儿责任感的养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1.
[2]朱金卫.幼儿健全人格教育的目标与内容[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3]刘红艳.浅谈幼儿责任感的养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刘丽.3-6岁幼儿责任心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王贤芳.多渠道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N].幼教园地,2010.
[6]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
[7]胡中天.5至6岁幼儿责任感培养的教育实验[J].学前教育研究,1995(5).
[8]田蜜.自我责任从吃饭开始——小班幼儿吃饭情况分析与对策[J].当代学前教育,2010(5).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