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正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得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要培养阅读能力,首先得培养朗读的能力。朗读能力的培养又必须从一年级抓起。这无疑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探索的课题。下面谈谈对低年级朗读教学与培养语感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一、阅读为本,朗读起步
我们山区好些学校的学生朗读,实际上是唱读。低年级唱读,中年级将就再唱,高年级难以纠正。有的老师很为孩子着想,认为低年级娃娃年龄小,读书唱读是自然的,长大了自然就好了。为此没有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法。可如此恶性循环,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又如何谈培养语感呢?阅读能力的欠缺和薄弱制约了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这一现状提醒我们山区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朗读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性。
朗读有什么优势呢?朗读可以咀嚼文中味,体味文中情,再现文中境,增强对语言的感悟,领略作品的神韵、节奏、气势,进而披文入情,与作者心息相通;朗读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朗读是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丰富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可见,朗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各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阅读的阶段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应该首先正视朗读的重要性,必须从一年级起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二、提供示范,模仿性读
一方面,一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常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在语音、停顿、连接、语气、感情等方面的分寸都不能正确地把握。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学习”,那么就要有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一年级儿童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浓、天真活泼、善于模仿的年龄。老师是他们的崇拜者,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她们效仿。因此,老师就要抓住低年级儿童的这些认知特征和年龄特点,在朗读教学中多作示范。
曾读过于永正老师的《看老师读》一文,颇以为然。学生“看老师读”,耳听老师读的声音,眼观老师读的表情和形体动作,表情随老师的表情变化而变化,老师的激情激发起学生的激情。尤其一年级学生,要培养起朗读兴趣,调动起朗读积极性,首推“看老师读”。当然,老师必须要有值得“听”和“看”的真功夫。这就要求老师能说一口标准、流利、亲切、自然、富于情感的普通话,还要求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课文揣摸、推敲、体会,把握好其中的韵味和感情基调,也要求辅之以恰如其分的表情、手势和体态。第一册课本上都是些儿歌、谜语、诗歌、童话故事等活泼有趣的课文,这又要求教师能将不泯的童心和真挚的童趣释放于课堂。只有这样,教师的示范朗读才能开启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的情感,调动孩子的脑、眼、耳、口、手等感官,使他们喜欢老师的示范朗读,并喜欢模仿老师的语调、音韵、味道、表情、动作去读。只要老师多作示范,坚持示范,一年级学生一定能初步领悟怎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入情入境,激情朗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运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更能唤起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光、色、声、形的配合,使不可经历的景象尽收眼底;由于全方位的刺激,使学生兴趣盎然,不由自主地想吟咏。正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情是成功的保证。这样,更有利于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学《小竹排在画中游》,可以一边放映投影片,一边播放鸟儿鸣、流水响的乐曲,一边拉动活动的小竹排,同时,老师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如此让学生眼观、耳闻、入境,还怕不能让他们动情吗?当他们眼前展现一幅蓝天鸟鸣、碧水鱼游、绿树浓密、禾苗青青的江南美景,耳边感受鸟儿歌唱、绿水淙淙的美妙乐曲,心中自然会激荡起一股股愉悦、舒畅的情调。这情调促使他们想歌咏这如诗如画如歌的情境。此时此刻,孩子们一定跃跃欲试,想读出自己的感受,趁机让他们个性化地读,然后让他们交流读的感受,再让读得好的同学独立表情朗读,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为了让孩子们能真切地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还可让他们扮演课文中的鸟儿、鱼儿、竹排、树木、禾苗等角色,体验体验他们各自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去感受,去想象,去抒发……这样,不但拓宽了思维,发展了语言,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江南风景美如画”。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之后更能有感情地朗读,而且一定能背。不妨师生一起来背一背,岂不乐哉。
四、读而生疑,创造性读
从低年级起,老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说心里话,还要交给质疑的方法,低年级学生并不是一部复读机,他们也会随着“读”的进程而产生或多或少的疑问和各自不同的情感。况且,低年级孩子正处在最不怕羞,最敢直言的年龄阶段,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让他们自读自悟,边读边议。让他们主动地探究怎样有感情地读,读出他们的童真,读出他们的不解,读到他们自我欣赏、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当然,并不是说老师的“导”不要了。正如叶老先生所说:“教师当然讲,尤其致力于导,导者,想方设法让学生自求其得。”还就《小竹排在画中游》来说,也许学生一读课题就会问:小竹排都是在水里划的,怎么在画中游呢?这一“画”一“游”正是点睛之笔。学生这样问,老师别着急,得先肯定和鼓励他们读书认真,联系生活实际,肯动脑筋,敢于质疑的童真和灵性。要让学生释疑解难,还得让学生多读,创设情境读,灵活多样地读,像本文第三点介绍的那样“身临其境”、“入境动情”地读,直读到“江南风景美如画”嵌入脑际之时,课题之疑不解自破。在“读而生疑、疑而多读、由读解疑”的过程中,孩子们自有一番感慨在心头,这份感慨支配着他们倾心动情地读。在这种自由的、创造性的朗读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个性,表达着各自不同的体味,对课文中的景物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再创造。我相信:到此时,他们的脑中都烙上了一幅“江南鱼米水乡”的美景,每个孩子凭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享受着课文提供给他们的美,并由此陶冶着他们爱美的情趣。借此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模仿课文语言自主性地夸一夸家乡的美。这样,创造性地读书便有了创造性的收获。
此外,多听童话故事、儿歌的录音,然后模仿录音讲故事,背儿歌,重视口语交际,组织朗诵比赛等等,都是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措施。總之,从低年级抓实抓好朗读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