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云 林伟 王锋
摘要:通过对比大陆与台湾初三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给我们习题编写有很多启示:习题的量和形式简而精,起到减负增效;关注习题情境化设计;关注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关联。为初中化学习题的编制提供了许多借鉴。
关键词:台湾教科书、课后习题、情境化、陈述性、程序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5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教材编写者会根据本国家或本地区域的实情,同时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来设置教材。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习题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应用知识能力,形成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1]。作为教师,如何减少学生无意义的重复性练习,寻找或编制出能够锻炼学生化学思维的习题,是有效地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途径。现对初三化学教科书上册(人教版,为了方便以下简称为大陆教科书)与台湾教科书(康轩文教自然与生活科技2(上),为了方便以下简称为台湾教科书)中的习题做个简单的对比,希望为初中化学习题的编制提供借鉴。
一、台湾教科书习题特点
1.习题量与呈现类型
在台湾,国中后,毕业生可以依在校成绩参加免试入学,或是参加6月举行的基本学力测验,依考试分数申请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学校。在多元入学方案下,考生共有免试入学、申请入学和登记分发三种途径进入高中或高职升学。而大陆的九年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年段,但同时也即将面临中考的年级。相比之下大陆九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比台湾学生大,客观上促使化学学科的教学严格按照考纲,把知识点通过考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因此人教社版的习题量比台湾版的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也大多数通过“题海”来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巩固,因此大陆版教材课后习题的量相对较大,大陆教科书的习题量至少是台湾教科书的2倍以上。
从上表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台湾的教材中,每一节一般只有一至两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附有详细的解题步骤。台湾教科书先由教师讲解,使学生深入学习,了解重点知识,然后在课堂或课后再迁移练习期望能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台湾教科书课后的习题少而精,每节课一般涵盖2个例题,课后2~3题课后练习,而不使用“题海”战术,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从习题类型统计来看,问答题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说明两地都重视培养学生“表达个人的思想或观念、情感,善于倾听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的素养。特别是台湾教科书,其课后问答题占总习题量89.2%。台湾教科书以问题综合形式突显,而大陆更倾向于把知识点细分化,用各类型的习题加以巩固训练。
2. 生活味浓,联系实际
台湾习题注重贴近生活实际,“生活味浓”。在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的视角去解决实际的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习题来自学生的鲜活实例中,令人耳目一新。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快乐的,有价值的。通过化学的学习,有效地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真正做到学习致用,也很好地体现所学知识的科学价值。通过真实的情境,更好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拉近学生与化学和现实的距离,有效地整合三维目标,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经验迁移到生活和生产中。
例1.第二章“物质的世界”中2.2水溶液。
第6题:试以一般市售汽水的成分(二氧化碳、糖、水和香料等)说明何者为溶质、何者为溶剂、何者为溶液[2]。
例2.如《有机化合物》。
第六题:在冬季时常可以看到有人洗澡时瓦斯中毒的新闻,因此政府会呼于民众注意瓦斯热水器的装设地点,为什么瓦斯热水器必须装在屋外通风良好的地方?(P.108)
并且台湾版教科书的习题还有一个很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习题中若出现人名的,都用下划线标注提醒,以免学生在理解上出现歧义。且在习题在章后出现,检测学生对本章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每题习题后还标明该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页码,便于学生能通过比对答案,清楚地评测自己的学习程度。教材的这样处理,还可见台湾教材还非常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材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
3. 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相关联
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能被人陈述和描述,化学学知识中基础知识,如概念、化学现象、事实、规律等。陈述性知识,如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什么是电解质?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涉及有关认知技能、认知策略等,即运用陈述性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以台湾教科书《化学反应》中课后习题为例:
第一题:何谓“质量守恒定律”?试以道耳吞的原子说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题:花全家到效外烤肉,花爸在炉架中放了满满一公斤的木炭准备生火,吃饱后柚子发现原本炉中黑色的木炭燃烧后都变成白色的灰烬,且仅剩薄薄的一层散在炉底,请问:(P.8、9、15、16)
1. 木炭的组成大部分是碳,试写出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式。
2. 满满一炉的木炭燃烧后变为薄薄的一层灰烬,请问此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何质量看起来减少了?
第三题:为何钢丝绒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此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台湾教科书课后习题第一题一般都为陈述性知识,落实陈述性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而后几道题为程序性知识,推进学生从陈述性向程序性转化,再此基础上再深化陈述性知识。实现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体现了知识学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把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很好关联。
二、对今后习题编写的启示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教材的练习题承载着知识的学习要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辅助性工具。台湾教科书设计的课后习题,量少但精,生活味浓。笔者通过对台湾与大陆的课后习题比较,认为台湾习题的编写对今后习题编写有以下几点启示:endprint
1. 习题注重控制题量、难度,减负增效
无效的作业将给学生增加负担,疲于应付,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对我校部分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希望化学作业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是整个有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面向全体,要关注人的差异,有弹性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习题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也应能凸现这种层次性,成为知识螺旋上升过程中的阶梯。有效作业编制,既减负而又不失它的有效性,把“减负”与“增效”有机融合,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幸福感。
2. 习题注意情境化
习题的编制要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结合在一起。使化学习题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你的身边,你的眼前,不要将化学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要靠近它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化学,审视现实中的化学问题,从而运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化学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化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化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化学融为一体。这样的化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化学、热爱化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习题设计,可展现化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3. 习题注重陈述性向程序性转化
程序性知识是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去解决某个问题。从学习和遗忘的角度看,陈述性知识只要求“印刻”在脑海里,因此学习速度快,但由于没有采取深加工,遗忘的速度也快[3]。而程序性知识要求按一定规则和方法进行操作,因此学习慢。但由于通过学生主动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所以遗忘的速度也慢。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虽然会背诵概念、化学现象、化学方程式等等。但当要求用这些概念、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中,却发现学生熟记于心的知识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由此,在编制习题时应考虑到既要落实陈述性知识,又要推进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在选编一些概念与原理的应用性习题时,应指向问题解决,采用多种变式习题,运用递进式题组。对同一个化学问题,可采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去编制,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3],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层的、灵活的、有用的“真知识”,提高知识获得的效果的效率。
由于海峡两岸的诸多差异,如两地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教育思想等等,因而海峡两岸教材在内容和表述方式呈现的不同。诚然,通过两地教材课后习题的比较研究,对今后我们编制习题具重要的借鉴作用。习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尊重认知规律,编制好习题将能更好的促进化学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陆真,杜鹃,赵成兰. 美国“学业评价测试(SAT)”中的化学学科测试浅析与启示[J]. 化学教学,2007,(5),65~67
[2] 教育部. 康轩文教自然与生活科技2(上)[M]. 台湾:康轩文教事业出版社,2007
[3] 周志平. 论程序性知识及教学[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50~53endprint
1. 习题注重控制题量、难度,减负增效
无效的作业将给学生增加负担,疲于应付,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对我校部分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希望化学作业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是整个有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面向全体,要关注人的差异,有弹性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习题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也应能凸现这种层次性,成为知识螺旋上升过程中的阶梯。有效作业编制,既减负而又不失它的有效性,把“减负”与“增效”有机融合,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幸福感。
2. 习题注意情境化
习题的编制要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结合在一起。使化学习题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你的身边,你的眼前,不要将化学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要靠近它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化学,审视现实中的化学问题,从而运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化学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化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化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化学融为一体。这样的化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化学、热爱化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习题设计,可展现化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3. 习题注重陈述性向程序性转化
程序性知识是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去解决某个问题。从学习和遗忘的角度看,陈述性知识只要求“印刻”在脑海里,因此学习速度快,但由于没有采取深加工,遗忘的速度也快[3]。而程序性知识要求按一定规则和方法进行操作,因此学习慢。但由于通过学生主动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所以遗忘的速度也慢。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虽然会背诵概念、化学现象、化学方程式等等。但当要求用这些概念、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中,却发现学生熟记于心的知识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由此,在编制习题时应考虑到既要落实陈述性知识,又要推进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在选编一些概念与原理的应用性习题时,应指向问题解决,采用多种变式习题,运用递进式题组。对同一个化学问题,可采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去编制,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3],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层的、灵活的、有用的“真知识”,提高知识获得的效果的效率。
由于海峡两岸的诸多差异,如两地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教育思想等等,因而海峡两岸教材在内容和表述方式呈现的不同。诚然,通过两地教材课后习题的比较研究,对今后我们编制习题具重要的借鉴作用。习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尊重认知规律,编制好习题将能更好的促进化学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陆真,杜鹃,赵成兰. 美国“学业评价测试(SAT)”中的化学学科测试浅析与启示[J]. 化学教学,2007,(5),65~67
[2] 教育部. 康轩文教自然与生活科技2(上)[M]. 台湾:康轩文教事业出版社,2007
[3] 周志平. 论程序性知识及教学[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50~53endprint
1. 习题注重控制题量、难度,减负增效
无效的作业将给学生增加负担,疲于应付,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对我校部分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希望化学作业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是整个有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的布置一定要面向全体,要关注人的差异,有弹性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习题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也应能凸现这种层次性,成为知识螺旋上升过程中的阶梯。有效作业编制,既减负而又不失它的有效性,把“减负”与“增效”有机融合,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幸福感。
2. 习题注意情境化
习题的编制要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结合在一起。使化学习题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你的身边,你的眼前,不要将化学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要靠近它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化学,审视现实中的化学问题,从而运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化学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化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化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化学融为一体。这样的化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化学、热爱化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习题设计,可展现化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3. 习题注重陈述性向程序性转化
程序性知识是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去解决某个问题。从学习和遗忘的角度看,陈述性知识只要求“印刻”在脑海里,因此学习速度快,但由于没有采取深加工,遗忘的速度也快[3]。而程序性知识要求按一定规则和方法进行操作,因此学习慢。但由于通过学生主动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进行信息加工处理,所以遗忘的速度也慢。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虽然会背诵概念、化学现象、化学方程式等等。但当要求用这些概念、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中,却发现学生熟记于心的知识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由此,在编制习题时应考虑到既要落实陈述性知识,又要推进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在选编一些概念与原理的应用性习题时,应指向问题解决,采用多种变式习题,运用递进式题组。对同一个化学问题,可采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去编制,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3],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层的、灵活的、有用的“真知识”,提高知识获得的效果的效率。
由于海峡两岸的诸多差异,如两地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教育思想等等,因而海峡两岸教材在内容和表述方式呈现的不同。诚然,通过两地教材课后习题的比较研究,对今后我们编制习题具重要的借鉴作用。习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尊重认知规律,编制好习题将能更好的促进化学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陆真,杜鹃,赵成兰. 美国“学业评价测试(SAT)”中的化学学科测试浅析与启示[J]. 化学教学,2007,(5),65~67
[2] 教育部. 康轩文教自然与生活科技2(上)[M]. 台湾:康轩文教事业出版社,2007
[3] 周志平. 论程序性知识及教学[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5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