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摘 要:在新诗初创期,沈尹默为数不多的诗作显现出了可贵的艺术特点。像大多数诗人一样,他对新诗进行了一系列形式上的探索实验,但他的诗作并未割断与古典诗歌的联系。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现代的探索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完美地交融到了一起,使其诗歌散发出融古发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沈尹默;新诗创作;古典诗歌;现代
沈尹默在新诗初创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诗人。自1918年1月至1920年,沈尹默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了共18首新诗。与同时期的胡适、刘半农相比,沈尹默创作诗歌的时间短,数量少,但这为数不多的新诗却闪现着新旧交融、传统与现代相对话的特质。
一、主题思想上——忧国忧民的诗歌传统与独立自由的时代精神
1.忧国忧民的诗歌传统
我国传统诗歌有忧国忧民的传统,沈尹默的新诗并未割裂与古典诗歌的联系,感时忧国的思想积淀使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社会的审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人力车夫》《三弦》等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鞭挞,对底层劳动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
人力车夫
日光淡淡,白云悠悠。
风吹薄冰,河水不流。
出门去,雇人力车,街上行人,往来很多;车马缤纷,不知干些什么?
人力车上人,个个穿棉衣,个个袖手坐,还觉风吹来,身上冷不过。
车夫单衣已破,他却汗珠儿颗颗往下堕。
在河水封冻的冬天,人们穿着棉衣,把手插在袖管里取暖还觉得很冷,而人力车夫们却只穿着单衣拉活,“汗珠儿颗颗往下堕”。通过车上人与车夫的对比,表现了人力车夫的艰难、悲惨的生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全诗并未着一字对社会进行批评,而是通过景物描写、乘客与车夫的对比来间接表现国民的不幸。
2.独立自由的时代精神
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在《月夜》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它具有五四的精神特质。诗人用风、月光、顶高的树衬托出了“我”的独立的人格。我和那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显示了“我”不再是一个依赖于旧的封建秩序统治的人,而是一个具有独立的人格、自我意识觉醒的新的人。这可以看成是四五时期新青年们的人格象征。孙玉石将《月夜》诠释为“觉醒了的一代人的声音”。
二、艺术手法上——含蓄蕴藉的意境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1.含蓄蕴藉的意境
由于急于建立新的诗歌秩序,新诗初创期的诗歌艺术上较为粗浅。而沈尹默的诗却充满意境,感情蕴藉。康白情评论《月夜》“其妙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周作人在为刘半农的《扬鞭集》作序时说“他的诗词还是现代的新诗,它的外表之所以与普遍的新诗稍有不同者,我想实在只是由于内含的气氛略有差异的缘故”。
上述评价表明沈尹默新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内在的韵味。“月夜”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古典气息的意象,营造出了幽暗、清冷的氛围。诗人借物抒情,用与高树并排立着的“我”显示了一种高洁独立的人格。避免了直白浅露,追求含蓄蕴藉的意境,使诗具有了一种似乎特殊而又无限的韵味。
2.象征手法的运用
五四时期外国文艺思潮纷纷涌入,象征主义作为西方的文艺思想之一,被许多作家实验和借鉴。作为新诗初创期的代表作,沈尹默的《月夜》初步显示了这一萌芽。孙玉石认为,《月夜》“透露了萌芽形态的象征主义新诗诞生的信息”。
《月夜》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规范和抒写模式,体现了新诗的象征性质。霜风寒月可以看作是一种压迫性的力量,“我”和“树”显示了对这种压迫的反抗。“我”没有靠着,而是立着,则表明“我”的人格独立。在这里,霜风、明月、高树有各自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蕴组构起来又使整首诗成了五四的象征。
三、诗歌形式上——音韵的和谐与散文化的行文
1.音韵的和谐
古典诗歌要求音韵和谐,唐诗对格律更是有严格要求。合辙押韵不仅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胡适在《谈新诗》中称赞道“新体诗中也有用旧体诗词的方法来做的,最有功效的例子是沈尹默的《三弦》……,这首诗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都可算是新诗中的一首最完美的诗。”
《三弦》中大量运用了双声叠韵词,如“悄悄”“悠悠”“茸茸”“闪闪”“低低”,渲染了中午的炎热和院子的荒凉破败与老人的痛苦。诗人将情感潜伏在这一切的景象中,所有的愤懑、痛苦、不平,都在这个寂静又闷热的中午化作了如泣如诉的三弦声。
2.散文化的行文
在新诗初创期“作诗如作文”的倡导之下,诗人们要求打破外在的形式,许多诗歌都具有散文的特征。正如废名在《谈新诗》中所说的那样,“古代诗歌的形式是诗的,内容是散文的;而现代诗歌形式是散文是,内容却是诗的。”
诗人康白情认为《月夜》“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诗”。沈尹默的诗语言明白、晓畅,突破了字数的限制,文体自由,如《三弦》《人力车夫》都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但沈诗又不完全像胡适的诗那样单纯,他虽行文具有散文化特征,但在这一前提下仍借鉴旧体诗的音节组合方式,基本押韵,并且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使其诗具有了诗的特质和韵味。
结语:在沈尹默的新诗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对话、兼容的可能性。他在新诗创作上所做的努力透露出新诗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并且事实证明这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诗歌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朱湘.中书集[M].上海生活书店,1934.
[3]周作人.扬鞭集序[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