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合
摘 要: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精心设计,讲解故事,故设疑问,联系实际,这些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培养兴趣;学生特点;讲解故事;故设疑问;联系实际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因此,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有趣
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的环节,一开课就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捶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
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可用如下导入法:一是悬念法;二是时事与史实联系法;三是家乡与历史联系法,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四是增强直观性的图片法。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
二、讲解故事,以情激趣
历史教学应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生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历史人物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中日跨海大战”时,我就采用故事讲述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插入一些与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小故事,增强课文内容的趣味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故设疑问,思考引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说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在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联系实际,感受生趣
历史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我认为乡土历史最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因为乡土历史是学生最为熟悉,距离最近的历史。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学生引以为豪的,应该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感情的生动教材。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成为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而侧重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由“兴趣点”来引导学生深入历史,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丁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作者单位 陕西省山阳县同仁九年制学校)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