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目标、师生关系构建以及教学评价机制中的应用,倡导“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引导培养。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政治课;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人本主义教育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传统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同当时的传统教育不同的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机械论向,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只注重研究情绪和精神障碍忽略心理健康的人。本文主要介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何应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路。
一、人本主義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构建在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师生关系思想、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模式这三个部分之上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系统理论。下面将从这三个部分分别进行阐述。
1.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无不重视人性的培养,普遍关心教育对培养儿童独立人格所起的作用。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教育宗旨的定位是在关注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并培养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受教者成绩提高的短期目标。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受过教育的人不应该是单纯地接受过知识传授和治理培养的人,而应该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并能适应变化的人,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完整的人”。因此,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机构学校,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可以自发地从事活动,并能对这些活动负责,能够自行理智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方向,具备既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灵活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并且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灵活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同他人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合作的人。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同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同,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接收者。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作出了不一样的诠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和传统的教育理论不同的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解放,反对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和潜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和传统的“指导性”学习模式不同的是,人本主义教育构建“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促进者,同学生之间是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隐性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对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学生可以自发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要求这样一种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能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感情,然后要可以无条件地接受学生,相信学生具备自我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学习是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同无意义学习不同,无意义学习是一种机械的学习,不涉及个人意义,无关学习者的完整人格,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而意义学习不同于仅仅涉及事实积累的学习,这一学习观可以使学习的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做出选择行为都发生重大改变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将每个人的经验都融合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增长知识。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程度,取决于这一内容对学习者是否具有个人意义以及学习者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一意义,同时两者是一种正比例关系。所以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个投入中并发生全面的变化活动。个人对学习的投入涉及认知、情感、行为和个性等多个方面,学习所造成的影响不仅是针对认知产生影响,还影响上述其他多个方面。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作为中心的必要性,认为意义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者对知识应该灵活积极地理解,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学习和探索。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主要应用
1.人本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的运用中,要注重树立“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教育理念。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认识可能存在偏差,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此类课程是强制性的政治灌输,课程内容多为空洞说教。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偏差,教师在授课时,对社会和学生们提出的尖锐的矛盾和敏感问题不能做出有效的回答,只注重空洞地说理,教师授课不具备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就不能对课程产生充足的兴趣,那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因此,课程中必须要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培养“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育之外,更需要重视对学生价值层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要具备时代性,把握时代规律,通过更多科学丰富的教育内容来反映社会现实。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情感体验和教育方法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把培养“完整人格的人”作为教学的最终价值目标。
2.人本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师生关系构建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师生关系是要抛弃的,应该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要构建的“学生为中心,教师即促进者”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应当如同朋友一样,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制造融洽的教学氛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并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
3.人本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当采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自我评价模式。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思想政治教学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受社会环境等要素的影响,部分学生降低了对自我思想道德评价的标准,这就造成了传统的评价结果过高,降低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动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我们反对以考试和考核为主的外部评价,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遵循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坚持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进行动态的和静态的综合评价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完善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简介:任晓璐(198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课程教学。
(作者单位 河南信阳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基础部航空维修工程管理教研室)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