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课改的几点反思

2014-10-21 22:21任永明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弹力新课标新课程

任永明

自从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后,现在我省也加入到了新课改的行列,我有幸成为课改的其中一员,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有以下一些思考: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学要做到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把握,有利于能力的提高,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必须全面落实。例如:在讲“摩擦力”的时候,学生莫名其妙地有了一种结论:“摩擦力总是阻力”,而且难以纠正。还有的学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搞不清楚。其次,在认识上,尽可能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留给学生认识和思考的时间。例如:在讲述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推导规律,接着讲解例题,最后总结解题规律,表面看来,教学环节齐全,学生应该掌握不错,实则不然,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仍搞不清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质规律。

新课程重视重演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例如,我们在“万有引力”这一章中,新课标就非常重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课本用了两节的内容,最后才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在以往我们往往把这一过程一句带过,而在新课改中,我们应充分体会新课改的思想,引导学生体会牛顿是如何发现并如何进一步推广成为万有引力的思想,让学生经历必要的认知过程,在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过程分析,让学生亲历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让学生实地估测自行车在行进时所受阻力的大小。不想这个问题却把学生难住了,后来让学生演算了一道类似的题目:让质量为m的物体以一定初速沿水平地面做匀减速运动,最后静止,所设用时间t,通过位移为s,试求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结果学生很快就求出了答案,两者对比,真是大相径庭。其实,这正是传统习题教学造成的后果,我们平时给学生做的题目,都是经过了去伪存真,消枝强干的精心加工,设问明确,条件贴切,学生只要公式对路,计算无误,即可大功告成,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有血有肉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由滑块、小球、斜面等理想元件堆砌起来的抽象世界,其中那些最能启迪心智、锤炼思维的过程与环节,却被我们轻易地代劳了,学生吃到的是被人家嚼過的馍,哪里还有什么营养和味道呢?

探究是新课程教材的一个亮点,探究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例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一节课,探究的思维台阶主要是:①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可以参照对重力势能的讨论。②重力是恒力,重力做的功容易计算,而弹力是变力,怎么计算弹力做的功。③变和不变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在非常小的时间或空间里,某些变化的量可以认为是不变的。但是攀登第三个台阶并不容易,我们在此引导学生回顾关于纸带位移的“思考与讨论”,学生由此想起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想起了图像下面的面积数值上等于它的位移,想到了弹力——形变量图像下面的面积数值上等于弹力做的功,学生温故知新,教师因势利导,师生的思维活动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都有拓展,师生的思维方式就因此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上是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的一些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进一步自我调整思路,不断总结经验,以适应课改的需要。

猜你喜欢
弹力新课标新课程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弹力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