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故都的秋》想到的

2014-10-21 20:04:41王红荣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槐树气味

王红荣

高二语文必修课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有:“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上课的时候我就想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

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况作比较,而那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于是学生展开联想,脑海中出现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欣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满地都是,落了厚厚的一層,就像早上醒来才发现昨夜里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忍不住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而后捧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用手攥一攥,却发现极其绵软温柔。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种悲凉感便在作者心中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直接让学生写自己眼中的秋天,然后和课文内容相互映照,自己再深化自己的体验。这两种方式的教学侧重点不同,但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改变教学的方式,效果也是非常突出的。

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些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上课教师不做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教材表述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开拓思路。

对学生不能单纯地从一方面或者固定某种程序进行评价,应坚持“全面、个性、发展”三原则,避免出现“坏、差”等极具伤害学生心理及发展的字眼。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创新制定新的评价学生模式和方法。传统的评价政治功利性太强,比如在“三好”中最偏重的是成绩、守纪、听话等字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能不利,对学生过于强调某一方面是不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的。社会需要是个大舞台,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政治家、科学家,更需要各行各业的能手,只有学生具备造福社会的能力,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槐树气味
我与槐树
军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2:50
好的画,通常都有气味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5:58
气味来破案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24:55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槐树花开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4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考试周刊(2016年2期)2016-03-25 20:03:32
好浓的煤气味
这个“气味”不简单
知识窗(2014年10期)2014-05-14 0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