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
最近在课堂反思笔记中发现,教师本身的“教”及带领学生的“学”,都应有追求“平淡出奇”的意识和习惯。最近的几个课例,让我更坚信于此。
一、常态的高效课堂是对教学内容的“平淡出奇”的挖掘
在写作训练《发表自己的看法》(七下第四单元)教学时,教师在充分把握整本教材、导学案、具体课文等内容基础上,教学时设计了三个活动训练,并且另外拟就了写作训练的副标题——“铸造语言的黏合剂”。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他们需要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链接的“学习语言”,不喜欢刻板的“书面语”。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让孩子们学习起来似乎多了一些滋味。课程中三个活动分别为:①寻找不同事物的共通点,如“黑板——山中的春花”等(举一反三)。读文《作文与炖肉》;②为《华南虎》一段“我終于明白……”加上几句“明白”的话;③“寓言故事”主题发散思维等。三项活动,分组赢分,胜出者奖看微电影《西藏的星空》。课堂上同学们很享受自己“创造”的过程,明白“语言之万能胶”的锻造须要广博的阅读,并对“阅读积累”本身充满了一份期待。
针对以往的教学,在课堂语言或考试实际中强调“阅读之重要”,现在看来,不如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创作”中去,实现阅读积累运用的“创造”价值,在具体的成就感中享受自己阅读带来的快乐。这次教学在于将“平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课堂语文实践活动,挖掘出了两个方面的“惊喜”,一是语言思维的创造训练,展示学生的创新力;二是阅读的运用,学生自己体验到了积累的重要价值,“自主阅读”就有了心理需要的实际空间。
教学内容上的“平淡出奇”,还有如根据具体课文内容,采用触发式阅读、仿创式阅读,对文章的“哲理”句独特角度的思考阅读,对作者描述生动的片段欣赏等,都是文本学习的宝贵素材。虽然教参上没有“现成预备”,但顾及学生的搬运式笔记阅读习惯,以及写作中缺乏“画面感”的实际,就自然想到学习当有如此“有效”的提升内容。这是链接文本与学生较合适的有效学习,平淡中收效良好!
二、常态的高效课堂,语文教师要追求教学方式的“无意而为”的惊喜纷呈
在教读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第二课时时,导课采用了师生互换角色的问答模式,谈谈“读第一遍后”的初步感受。老师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作为学生”的答问样式向全班“老师”(学生)分享。我说:第一次读文,就被圣埃克絮佩里“面对死亡的出奇的平静”及他对生活的感悟所吸引,有强烈的共鸣,愈想读第二、第三遍,以及他的作品《人类的大地》《小王子》等。这个角色互换,是一个寻常但又不寻常的教学导课法,宝贵的是教师对作者文本的真情,对童话《小王子》的热爱,是能点亮同学们扩展阅读的心灯的。师者,重要的是唤醒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意识,可以让语文的实质学习“奇妙滋味”起来。
仍是课堂的小组学习,对于“赢分”的认识,趁《小王子》中作者对分数(数字)的看法:不要只关注分数,不要做数字的奴隶。正如作者说,“飞机只是一个工具,不是目的。”让学生在两次赢分活动中体验这个“分数”的工具性,非最终目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容易被外在的看见所左右。正好詹x同学忘记了报组名,发言无效没计分。我没有批评她,反而为她(无意)淡泊分数作了一个肯定。刚好与作者的“分数观”进行了巧妙的共鸣。同学们既理解了作品的内涵,又示范实践了“淡泊”的心志,是宝贵的阅读体验。
许多的平淡,汇聚了新奇的“生成”。高效课堂的本质,非步骤的有条不紊和外在的喧闹,更在于日常“平淡”教读内容和方式上追求“奇丽”风景。生活中随处可以相逢惊喜,教学中亦然,只要能在心中种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