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虚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形象。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得到的。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歌含蓄蕴藉,可以大大丰富诗的内容,开拓诗的意境,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抒发得更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回味无穷。
一、具体描写为实,抽象情感为虚。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延不断的一江春水,来比喻亡国之痛的多、深。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里,愁具有了体积和重量。所以诗歌中具体描写的景物是实,抽象的情感是虚,能把抽象的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的诗歌才是极具感染力的。
二、正面刻画为实,侧面烘托为虚。诗人在诗歌中描写景物时,有时难以正面表达景物特征,或者诗人要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往往会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进行暗示。这种正面刻画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其实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虚实结合。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而每次对月亮的描写其实都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情感。“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时候那种伤感、凄清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景色描写来烘托听众已经完全沉浸在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中,有余音绕梁的效果,进而烘托出弹奏技艺的高超,“绕船月明江水寒”则烘托了琵琶女孤寂伤感的心境。景物刻画是实,而通过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来的情感则是虚。
三、眼前景物为实,追忆过去为虚。诗歌中描写的这类景物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诗人把这些景物写到诗词中,多数是通过对过去的追忆与当前的实景的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是虚景,写当年扬州城的繁华景象;而“尽荠麦青青”描写的是实景,写诗人今日所见到的扬州城凄凉的情形。曾经的繁荣与今日的萧条的对比,这一虚一实、对比鲜明的情景,蕴含着诗人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
四、已经发生的为实,还未发生的为虚。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上片描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和实情,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依依不舍、留恋的情景,是实写;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想象离别后的景物:一只小船离开岸边,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着柳枝,一弯残月高挂柳梢。着意描绘了词人孤寂的心情,是虚写。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五、本人为实,对方为虚。在抒情性的诗歌中,作者常常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想象将对方的言行写入诗中,从而增强诗词的意趣,开拓诗词的意境,将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这种诗歌,就是今天读起来,我们还会被它的艺术魅力感染。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所写的,是一首表达思念妻子儿女的作品,本来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他却从对方来描写,写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着月亮思念自己。“香雾”一联,描写妻子望月的时间之长,可见盼丈夫早归的感情多么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全诗都从对方写来,都是设想之词,全用虚笔,构思巧妙,所以抒发的情感更加深沉,从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眼前看到的为实,想象中的为虚。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酒幌”;要表现“深山藏古寺”的画意,只需画打水的“和尚”。在这里,“酒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梅花落》本是一首曲子,这里写听到笛子吹奏这首曲调,想象梅花片片飘落,随风飘散,洒满天山的情景。这首诗写出了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听到梅花落的曲子从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飘落的情景,抒发了战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诗句,就是诗人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用神奇的语句描写了神仙世界的美好,衬托出现实世界的黑暗,表达了诗人不畏权贵的品质,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典型表现。
总之,实境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诗词讲究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是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入深。它们都能使诗歌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一种深邃空灵的审美境界。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