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留根
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积累内容、思想、语言及表达技巧;写作是阅读所得的倾吐,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密不可分,我们要合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一些好书,积累好词佳句、精思妙理和谋篇布局艺术,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笔者现就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切身体会,谈谈如何巧妙地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一、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气氛,让学生自主去阅读,用心去感受作品,用心去欣赏作品,用心去评价作品,从阅读中获取情感的体验、获取审美的体验。在课下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章,比如说《读者》、《萌芽》、《新语文学习》等报纸杂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网上冲浪,阅读其他人的博文等作品,进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书籍等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当学生心中对所读的作品有所感悟时,就会产生写作兴趣,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还能为写作积累素材。
二、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要想有“倾吐”且“倾吐”得好,就必须先得有“吸收”。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读有所得。 读一本好书就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从中可以获取知识信息,认识客观规律,把握经世之道,提高实践能力。新课标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多元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死读书不思考会迷惘无知,更谈不上提高写作能力。宋人朱熹亦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考、深思考,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考、会思考,让学生们在与文本对话中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如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学生一定能从一篇篇经典美文中悟出思想,悟出情理,悟出表达方法。
三、 读写巧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过:“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绝大多数文质兼美,其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是我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优质资源。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我们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开发,找出读写结合的语言材料,抓住读写结合的切入点,选择读写结合的恰当方法。如在解读文本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对自己喜爱的好词佳句作圈画批注或对谋篇布局的妙法作短评。又如古典诗词意蕴深长,适合指导学生改写,形式多样,或散文,或现代诗,或短剧,或记叙文,以再现古诗词优美情境为佳。再如高明的作家在文章中常留有艺术空白,我们大可以指导学生在艺术空白处进行情节补写、结尾续写,要求可因文章特色而异,可以进一步渲染画面气氛,可以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可以进一步表现哲理情思,可以进一步反映社会生活。创新从模仿起步,仿写训练是读写结合的有效做法,根据学情和文章特色,我们可以训练仿句、仿段、仿拟题、仿立意、仿章法,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既要“形式”,又要“神似”。读好“有字书”,用好“有字书”,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的巧妙结合中,学生读写脱节的状况一定会得到改善,,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语文味儿也会更浓。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历程。只有不畏艰辛,勇于挑战,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才能将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体会展示出来。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除了坚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指导学生读好用足“有字书”外,还应指导学生读好“无字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里去观察思考,去积累运用,真正培养出学生捕捉生活材料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在一篇篇真情抒写中打造出一支支善于表达的笔。“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就一定能收获语文教学的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