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主线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4-10-20 02:48翟丽娜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所学文本探究

翟丽娜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主要阵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将一篇篇生动优美、富有情感与意境的文章生硬地分割成作者简介、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等来进行讲解,使得语文教学丧失了其学科功能,学生也是在机械而被动的接受,这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新课改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这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运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来贯穿教学始末,改变了教师的机械灌输,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探究中达到对文章的真正理解与掌握,这样更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运用浅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以问激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根本,只有当学生会学习感兴趣时,才会产生参与学习的主观意愿,表现出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积极的学习行为,大脑才能处于最兴奋状态,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才会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实现富有成效的创造性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广大教师所最为关注与不断探究的话题。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爱问为什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具有针对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制造认知冲突,这样自然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促使学生调动所学知识来展开主动的探究,有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动机,教学往往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多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制造一些悬念,达到以问激趣的目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如我们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来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好奇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从而取得上课伊始趣已生的教学效果,这样便可以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动机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

二、以问启思,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创造的基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没有悬念的平铺式教学,无法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得学生失去了思考与思维的机会,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能力的整体提高。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只是机械地接收,而是能够根据所学,结合生活来展开主动思考,在思考中达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与消化吸收,这样所获取的知识才能加以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教学的重难点处、学生理解肤浅处等来进行精心设问,以问题来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关注,使得学生展开主动的思考与思维,能够以新的角度来思考、新的方向来理解,这样才能突破自己知识与生活的局限性,突破文字的限制,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情感与所描述的意境,才能深刻体会到词语的巧妙、构思的巧妙、主题的深刻,才能从这一篇文章延伸出去,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三、以问导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理论提出学生不是教学的附属,不是知识的单向接收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的单向传递,改变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教学,而是要以问题为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主动探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让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突破文本的限制,能够真正将文本与现实结合起来,提出提纲挈领性的问题,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将学生思考的空间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这样学生在探究中才能深入地理解文本,还原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才能更好地用所学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功效,真正为学生所学。

问题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运用中我们除了要提高问题本身的价值外,还要把握好问题提出的时机,为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究预留时间与空间。问题本身提得再好,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裕,同样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问题本身、提问时机、探究时间深入研究,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深入研究提问艺术,提出更多富有思考价值与探究价值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我们要将问题真正与学生实情、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提高问题的科学性、目标性、针对性、探索性与启发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维,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全面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所学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非所学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